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2019年4月29日,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西昌市荣获首批天府旅游名县称号。8月28日,“一年看变化”天府旅游名县集中采访报道活动走进西昌。一年来,西昌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决策部署,紧扣“做实叫响擦亮天府旅游名县这一金字招牌”的工作方针,持续发力不断巩固创建成果,打响文旅品牌,形成示范效应,全力以赴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实施、促进全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文化旅游成为“首位产业”,为县域经济转型跨越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2019年,全市接待游客22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68亿元;在文旅产业拉动下,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49.64%,以旅游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首位支柱。2019年,西昌市荣获天府旅游名县、四川省县域经济强县、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等称号,是全省唯一荣获省委、省政府重大表彰的大满贯县(市、区),也是四川省唯一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以重大文旅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保障要素、提升服务水平
激活重大项目辐射带动作用。西昌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亿元、文旅专项资金5000万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文旅项目。率先在全省成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中心,19个项目纳入国家财政部PPP项目库,落地项目13个,投资额187亿元,引导各类资金参与投资文旅领域。2019年,全市重点文旅项目完成投资90余亿元,赴全国20余个城市开展文旅招商,签约项目48个487亿元。2020年启动实施十大文旅项目预计总投资超过200亿元。
强化要素保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形成“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市财政每年补贴旅游航线1.5亿元以上,共开通旅游航线26条,2019年,航空旅客突破100万人次,增幅列全国同类机场第一。泸黄高速改扩建(西昌段)已基本完成,北环线、天王山大道北延线、春城大道等重大交通项目10月底将全面通车,建成236公里旅游干线公路、120公里慢行绿道,开通直达全市各旅游景区旅游公交专线14条,城区至乡村旅游景区均有客运班车,“内畅外连”的旅游交通能力进一步增强。二是构建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大型旅游集散中心及游客服务中心31个、公路服务区6个、自驾营地5个、生态停车场20个、旅游厕所132个,安装全域全景图40套、标识标牌7000余块。三是全面建成智慧旅游服务系统。投入2000万元建成全域旅游监测指挥平台、旅游大数据中心,实现省州市互联互通。完善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网上支付等功能,实现“一部手机游西昌”
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深化产业融合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消费升级。发展“月光经济”,建设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夜春城”消费品牌:精心打造万达广场、邛海1号院、邛海17度、听涛小镇、唐园、水墨江南、海南小镇、海河天街、古城片区、大凉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夜春城”地标;时代广场、沃尔玛、达达超市、火把广场等“夜春城”商圈;航天路特色烧烤、海门渔村等月光经济示范街区,塑造夜间消费“文化IP”。
打造“网红经济”,以媒体互动推动文旅营销:与知名企业深度合作推广旅游产品,打造“主题网红打卡点”;推出“最美西昌餐桌”“最火深夜食堂”等旅游美食“打卡”地;与航空公司合作推出“花样空姐”直播,大力推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西昌,让400多万网友点赞。
布局“赏花经济”,丰富文旅产品体系内涵:依托西昌气候优势,结合邛泸景区“一廊六园”(梦寻花海湿地泛舟廊道,梅、兰、竹、菊、花雕、三角梅6个大型七彩园林)项目建设,进一步放大城区蓝花楹、湿地郁金香等鲜花的“刷屏”效应,以花为媒,布局涵盖全年的“赏花经济”,吸引广大游客来西昌四季旅游“打卡”。
做好“旅游+”文章,实现跨界融合发展。打造多维度系列文旅产品,形成每年1000万人次的阳光度假热点、500万人次的民族风情热点、2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热点。开发文旅体验项目20余种、文旅品牌活动30余项、文创特色商品500余种,建成文旅产业园区4个。文化旅游:推出《阿惹妞》等大型演艺节目,建成安哈彝寨、建昌古城、大凉山民族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旅游体验点,形成火把狂欢节、彝族选美等一批持久性文旅活动。康养旅游:建成邛海国际老年公寓、观海湾阆悦苑等康养度假基地9个。运动旅游:每年举办国际帆船赛等大型赛事15场,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成为全国“金牌赛事”。乡村旅游:西昌四季瓜果飘香,依托“乡村十八景”每年举办乡村旅游节20余个。民宿旅游:邛海周边民俗客栈发展迅猛,全市民宿客栈达到600余家,成为度假旅游生力军。研学旅游: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国家行政学院、首都医科大等十余家院校机构合作,建立“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研学基地。
放大品牌效应,塑造“七彩西昌 阳光水城”城市形象。一是以合作平台推动文旅营销。每年安排文旅营销资金1000万元,依托天府旅游名县联盟、魅力中国城文旅博览会等平台,赴23个城市开展旅游推介。二是以媒体互动推动文旅营销。在人民网、央视等主流媒体发布专题报道300余期,推送微信、微博、抖音、网红直播等1200余条。三是以文旅活动推动文旅营销。策划大型文化旅游活动100余场,构建“品牌节庆+金牌赛事+四季活动”的旅游节庆产品体系,全球唯一国际冬季戏剧节、国际诗歌周、魅力中国城博览会、四川冬季音乐节永久落户西昌。
加大政策扶持,全力推动文旅产业率先复苏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委、市政府组建专班,拿出“真金白银”,科学高效出台《西昌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实施意见》《应对疫情支持文旅产业发展十条措施》《稳产保供十条措施》等政策,截至目前,共为各类中小企业补贴减免7165万元(其中为1335户国有资产类经营性用房承租户减免租金4444.25万元),协调金融机构发放贷款38.2亿元,从资金支持、优化服务、补贴等不同层面,以实实在在的政策利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努力降低疫情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优化服务流程,积极推进网上办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为文化旅游产业的率先复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下一步,西昌市将紧紧围绕“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总体目标,持续实施天府旅游名县提升行动计划,加快完善一核五区布局(一核:建设邛海湿地国际阳光康养旅游核心区,打造邛海泸山中央城市公园。五区:东部温泉会展旅游度假区、西部安宁河农文旅生态走廊、北部红色文化特色旅游区、南部民族风情生态旅游长廊、中部古镇文化特色旅游区),加快实施十大月光经济项目,十大文创产品提升,全力推进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努力铸就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西昌样板。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宫小昀 尤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