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特色亮点 6个关键词读懂成都市委全会《决定》

2020-07-18 08:16:00   成都商报

成电国际创新中心鸟瞰图

7月15日上午,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定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那么,这一《决定》有什么特色亮点?又将如何引领成都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呢?17日下午,中共成都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召开了“解读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成都市委政研室主任曾明友对《决定》进行了解读,总结归纳了“四大特色亮点”和“六个关键词”。

四大特色亮点

●坚持在服务大局中强担当 《决定》坚持把成都未来发展放到国家战略全局和区域发展大局中去思考谋划。

●坚持在协同发展中提能级 《决定》前瞻谋划城市重大政策设计和功能建设,努力在制度创新、功能提质、平台赋能、人才集聚、场景营造等关键领域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成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供应链体系、投资贸易体系的枢纽功能和节点地位。

●坚持在探索创新中作示范 《决定》顺应了城市演进规律和发展阶段变化,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积极探索未来城市新形态、区域协作新方式等,着力为新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成都经验”“成都方案”。

●坚持在共建共享中见行动 《决定》建立了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制度化渠道,谋划实施新一轮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统筹构建覆盖全区域全人群、标准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多元聚力、智慧韧性、全龄友好的现代治理体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普惠共享,增强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高品质宜居生活地。

六个关键词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协同发展加快成势。主要从构建区域发展生态圈、务实推动成渝相向发展、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三个方面展开,强调依托产业生态、消费市场、枢纽能级等比较优势,推动形成多样性共生、开放式协同的区域经济生态。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着力塑造人城产融合共生的未来城市新形态。主要从优化未来城市空间体系、强化国土空间利用管控、优化城市空间开发格局、深化产业功能区建设四个方面展开,强调创新城市空间组织利用方式,全面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做强核心功能支撑 做强核心功能支撑,全面提升城市区域辐射力全球影响力。主要从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力、国际门户枢纽辐射力、生活城市人才吸引力、天府文化感染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影响力五个方面展开,强调持续强化城市能级和比较优势,构建高位集成、聚势赋能、服务全局的城市功能体系。

●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动能体系。主要从强化基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新经济聚势领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五项制度改革、加快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五个方面展开,强调加快新政策设计、新动能培育和软环境营造,持续增强创新牵引能力,积蓄后发超越的战略势能。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提升公园城市宜居生活品质。主要从全面提高生态容量、推进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展开,强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努力让绿色成为城市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推动形成特大城市治理新格局。主要从创新塑造公园社区场景、深化社会治理机制改革、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提升智慧治理水平、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五个方面展开,强调坚定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得益彰。

“像成都人那样生活”

启动100个主题社区建设 每年建成1000条“回家的路”

“让‘像成都人那样生活’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价值选择”,这是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新提出的一个目标。成都市公园城市局局长杨小广对此进行了解读。

杨小广表示,首先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快建设“青山绿道蓝网”,对于提升人居环境至关重要。

在优化公共服务方面,要打造适应各类群体需求的生活微场景,实现建成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在教育方面,年底前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150所,新增学位13万个;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策划建设国际医疗中心,实施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和重大疫情预防控制与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年底前新开通轨道交通里程207公里,运营里程突破500公里,同步推进公交专用道“连线成网”,社区绿道“串街连户”,进一步完善“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

在建设场景多元的公园社区方面,成都将加快塑造公园社区形态,实现公园形态与社区生活有机融合,今年启动100个主题社区建设,年底前改造老旧院落300个、棚户区5238户,打造公园城市示范街区35个、创建公园小区30个。

成都还将依托天府绿道、锦城公园、川西林盘等绿色空间营造消费场景。杨小广表示,将每年建成1000条“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打造1000个公园城市示范场景、举办1000场“公园绿道美好生活”活动。

科技创新

布局更多“国之重器” 成都向科创“极核”发力

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成都要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和先进要素洼地”。对于成都的这一目标,应如何理解,又该如何发力?发布会现场,成都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进行了回应。

成都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极核”城市,具体将如何聚焦提升创新策源能力、营造创新生态?丁小斌表示,首先,成都要规划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载体。“我们已经规划了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初步形成了‘一核四区’空间布局。”

据丁小斌介绍,与此同时,成都正在启动建设规模1000万平方米的高品质科创空间,打造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全方位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从研发、中试、生产、融资到生活的全方位配套服务,让企业、机构和团队拎包入住,低成本、便捷高效从事创新创业活动。

布局建设高水平重大创新平台。成都以成都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西部光源”、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等更多“国之重器”在成都落地建设。

成都还要加快聚集高质量创新资源要素。加快建设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引进更多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为成果转化提供最高效的转化体系。

目前,科技部已经批复成都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成都如何推进试验区建设?丁小斌表示,成都将围绕“前瞻布局基础前沿技术”“加快攻关共性关键技术”这两大方向,聚焦算力数据平台、开源开放平台、融合创新平台等3大平台,建设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新经济 新动能

打造16条新经济优势赛道 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

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成都要构建以新经济为主动能的新优势。在推动新经济培育发展方面,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新经济发展。对于成都在新经济发展领域的下一步谋划,成都市新经济委党组书记卢铁城进行了解读。

下一步成都将如何以新经济新动能构筑城市发展新优势?卢铁城表示,要加速新基建。依托工业互联网、智慧物联网、公共服务网、社会治理网和产业生态圈,立足科技和产业需求实施一批基础网络、数据基地、智慧应用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关键引领性项目,为城市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打下基础。

要营造新场景。深化供场景给机会行动,成都将面向社会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和1000个新产品,完善“城市机会清单+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创新应用实验室”机制,为新经济企业释放更多城市发展机会。

要培育新主体。成都将实施新经济项目招引攻坚行动,深化新经济“双百工程”和梯度培育计划,拓展新经济企业海外行行动,鼓励新经济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支持新经济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新经济产业链价值链人才链在成都集聚,以新经济企业爆发式增长激活城市未来竞争能力。

成都将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打造16条新经济优势赛道,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记者 王垚 实习生 肖皓月)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