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5月19日,肩负全川各族群众的期盼和重托,住川全国政协委员飞赴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就在昨日,住川全国政协委员们在成都市金牛宾馆集中报到,并统一进行核酸检测。记者在报到现场为大家提前采访了部分委员,看看他们都关注什么?
先来看委员们的报到现场: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是全民抗击疫情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他们关注什么?带来了哪些方面的提案?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来到了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在四川的报到现场,提前为你探访!
全国政协委员 张力:“我今年最关注的是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性的、持续性的问题,需要更多基础性、前瞻性的政策来解决。”
张力在通过调研后发现,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是比较盲目的,存在对国家发展不了解,就业去向不清楚的问题。加之,我国在中小学教育上更多注重应试,对职业规划思考的比较少。
张力建议,要定期结合国家发展、规划,告知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状况。此外,如果学校里部分专业市场容纳程度已经饱和,或者需求量并不大,应适时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增加一些新的专业,减少一些饱和的专业,这样应届毕业生才能尽快、高质量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 郑鈜:“在新冠疫情下,我们看见了关于资源储备和应急准备方面的短板,我建议建设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为整个区域提供一个应急救援保障。”
对于疫后的长效机制建设,郑鈜认为,首先,要建立应急准备、救援处理及事后处置的长效机制。但是我国国土面积大,区域差异大,区域的资源禀赋也不一样。同时,由于缺乏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的建设,使得整个资源的调配、物资的储备、人力和技术的保障在紧急情况下显得准备得不充分。
郑鈜建议,我国应该建设区域性的应急救援中心。具体而言,就是一个区域要有一个城市,或是一个小范围区域,要为某个大范围区域提供一个应急救援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 吴德:“我还是关注农业方面,带来了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建立国家西部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
吴德在通过对四川和重庆的8个县进行调研后发现,川渝地区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生产方式都比较接近,但两地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一线科技人才比较缺乏,技术链支撑产业链不明显,效益链不显著。
吴德认为,目前,有很多高校和农业院所在各自的领域做科学研究,没有集中化的平台,如果共建西部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就能搭建川渝两地在农业方面的共同平台,同时可以创新机制更新,尤其是在让技术链支撑产业链让效益链更加明显上就会有充分的体现。
全国政协委员 蓝逢辉:“我此次最关注的就是如何用政策持续为中小微企业输血的问题。中小微企业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解决中小微企业平稳发展非常重要。”
蓝逢辉表示,四川省人民政府在疫情期间推出了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系列扶持政策,让中小微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扶持。但即便如此,中小微企业因为承受能力薄弱,停工停产几个月后复产实际上还是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蓝逢辉建议,从政策层面应该进一步找准中小微企业恢复经济的难点、困点和痛点。应从财政补贴、控制银行利率、减免社保费、减免或补贴高速公路通行费等方面为这些企业减轻负担。
委员们的提案内容有你关心的吗?住川全国政协委员们又将会在此次全国两会上发出怎样的“四川声音”?两会期间,四川发布将会持续推出《代表委员@你》系列,敬请关注。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