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你】省人大代表宋洪芳:用好全民防控成果,解决防控暴露短板

2020-05-12 09:15: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带动全省上下全民大动员,形成了社会系统有机协调统一的战斗力,疫情的蔓延得到有效阻止,对经济、社会和百姓生活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在疫情防控中,各级各部门及参与的社会力量探索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举措,同时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

“我建议,用好新冠肺炎全民防控成果,助力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以疫情防控为契机,进一步夯实公共卫生安全底部基础。”四川省人大代表、民革眉山市总支主委、眉山市政协副秘书长宋洪芳,在2020年四川省两会期间表示。

发现: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医疗机构暴露短板

宋洪芳提到,在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攻坚战、阵地战、总体战中,包括基层在内的所有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自始至终冲锋在最前沿,战斗在火线,奉献在最危险的高地,甚至牺牲了生命,他们经受住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考、大战和大检阅,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值得世人尊敬和敬仰。但是,在这场伟大的战“疫”中,作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底部基础的医疗机构──乡镇基层卫生院,暴露出不少问题和短板,特别是“小、散、弱”的问题非常突出,难以适应和满足大战“疫”、战大“疫”的要求,往往只能“干瞪眼”“干着急”“难应对”。 

“乡镇卫生院人才短缺、设备设施简陋、综合服务水平较低,总体来讲,软实力太‘软’、硬件实在不‘硬’、百姓应得实惠不‘实’。” 宋洪芳认为,目前应对包括公共卫生安全在内的重大疫情的网络格局,尤其是底部基础还十分不坚实,仅仅靠市县(区)以上医疗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在特殊时期,调动所有各类资源,打阻击战、阵地战,固然效果非常好,但成本十分巨大。

思考:如何从长远和根本上破解此困局?

宋洪芳建议,以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教训和经验为契机,进一步夯实公共卫生安全底部基础。按照一乡镇一卫生院重新规划,将底部基础和底部网络做牢扎紧。实施乡镇卫生院能力“提升工程”,并列入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在基础设施、设备设施等硬件上加大投资,分区域分层级,分类布局,鼓励本地相邻的乡镇卫生院整合到一起,按照二级标准建设中心医院,在公共卫生应急处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四川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表现突出,积累了不少可贵的经验,可结合基层治理制度创新能力建设,率先试点示范,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完成“提升工程”。

延伸:用好新冠肺炎全民防控成果,助力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对全市人口,企业,经济,应急能力等基本情况的大摸排,获取的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相对较高,及时归纳、汇集、总结、分析各类数据,用以指导工作尤为重要。”宋洪芳说,用好新冠肺炎全民防控成果,使之助力于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

她分享道,其一,用好相关数据,强化应急物资储备。职能部门应以本次摸排中进村入户得出的人口基数、务工情况、流进流出、三次产业、企业经营状况等数据为依据,核实完善本部门掌握的数据,作为今后政策制定的依据。健全完善相关物资储备制度,科学确定储备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应急物资储备部门和种类。建立健全省、市、县、乡镇(街办)物资储备和轮换管理制度。

其二,总结机构模式,优化应急预案。疫情结束后,对相关人员和机构进行认真研究。妥善保留、科学归纳各类档案资料,同时搭建应急专班,形成合理的应急岗位,变人不变岗,以便类似事件发生时,机构和人员及时到位,发挥作用,科学、有序、高效处置。对本次疫情状态下所汲及人、财、物、运力等社会资源的发动、使用情况,政令的传达、执行、生效以及反馈的时间等进行总结,建立相关数据库。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情况,优化应急预案,科学设置应急处置方案。以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

其三,完善公职人员志愿服务制度,确保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应按照《志愿服务条例》“国家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成立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专业志愿服务活动”的规定,完善公职人员志愿者制度。按照机改后的机构设置,所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通过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完善志愿服务队;所有公职人员,全部注册成为正式志愿者。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队联系基层制度。主管及相关部门以外的公职人员,不论职务高低,统一作为志愿者,按照统一引导,迅速下沉基层一线,有序参加志愿服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真正做到“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急关头豁得出去”。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妍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