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你】省政协委员吴小可:推进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 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2020-05-12 09:15: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千里嘉陵江是长江上游主要支流,流域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涉三省一市约67个县(市、区),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来自眉山的省政协委员吴小可在2020年四川省两会期间针对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他表示,近年来,沿江各地坚持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力推进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保护沿江生态环境,在沿江护岸林建设、森林植被修复、森林质量提升、生态产业建设、农田林网建设、滨河景观带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通过调研走访发现,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造林难度极大,土地协调极难,投入严重不足,重视有待提高。对此,吴小可有自己的见解。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建设嘉陵江流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吴小可表示,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是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内容,为此,他分享了四项建议用于促进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

统筹规划整体布局

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涉及范围广、推进难度大。建议坚持“区域协作、整体联动、共建共管”原则,将其纳入省级战略层面甚至国家战略层面给予立项支持,统筹规划实施,全力推进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切实解决建设用地

建议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统筹规划嘉陵江两岸的土地,将沿江两岸25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非基本农田坡耕地、河滩地等调整为造林绿化、湿地生态保护用地,因地制宜绿化美化,统筹推进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强化林业科技支撑

加大沿江难造林地、生态脆弱地造林绿化和退化土地治理、受损湿地保护恢复等技术引进、研究和攻关力度,推广应用造林绿化新技术,注重绿化提档升级,提升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造林绿化科技水平。

健全完善保障机制

嘉陵江生态走廊建设是一项建设时间长,跨部门、跨行业、跨区间的系统工程,必须持续发力,不折不扣推进落实。一是构建高位推动的组织体系。建立省级层面的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推进机制,由省级相关部门牵头,加大统筹组织协调力度,设立专门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与管理。二是构建落地落实的执行体系。分年度制定实施方案,按计划推进,形成整体规划“一张图”、协同推进“一盘棋”良好格局。建立并落实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政府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首长负责制,纳入对沿江各地的目标绩效管理,加强督导检查,狠抓督办落实。三是构建保障到位的投入体系。建立“政府引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地方的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出台支持政策,创新投融资机制,优化投融资环境,广泛吸纳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妍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