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升旗仪式现在开始,奏唱国歌,敬礼!”面对“云”旗台里徐徐升起的国旗,孩子们举起了右手,师生们唱起了国歌,书房里的升旗仪式,即静谧又隆重,这是泸州市江阳区各学生家里的情景。
“让书房变课堂”,江阳区各学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家校合作模式,因地制宜开展线上教学工作。
课程“项目化”,学习很“happy”
“今年过年,为什么不能出门玩?”这是城西附小二年级的“宅家”主题学习课程之一。城西附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专题研究学习课程。孩子们通过和大人一起读防疫知识绘本,对去年和今年的春节进行对比研究,形成调查报告、小报。
“项目化学习,我们给的是一缕春风,孩子们却报以整个春天!”梓橦路学校副校长胡朝霞在工作群里和大家分享了感受,“项目化学习”是江阳区大部分学校“线上学习”的重要形式,根据年龄段的不同,分项目进行学科融合,趣味、科学的课程设置让学生“宅”家学习,收获满满。
梓橦路小学二年级四班的刘翊君小朋友用红萝卜和泡沫制作了一个计数器,赢来同学们的点赞无数。人民南路幼儿园的老师们研发了丰富有趣的“智·趣”小时光课程,整合“亲子游戏、实验探究、健康知识、生活体验、科学育儿”等丰富有趣的教育资源。
“......98,99,100”况场小学一年级二班的刘萱同学正在自家餐桌上数着高粱杆,这节数学课上,孩子们用高粱杆、筷子、花生、瓜子等实物为学具进行数数练习。江阳区乡镇学校引导孩子们就地取材,巧取资源,活学活用。让农村的孩子们以天地为书,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挖掘生活资源,丰富教育课程。
“有条件要学习,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学习。”江阳职高12个专业的教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借网络学习之机,依托各类社会资源,通过远程教育指导学生进行线上技能实训。
江阳区教培中心美术教研员赵珣带领江阳区美术教师团队运用平台、共享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将平日课堂上难以展示的手工制作、软件绘画、综合材料创作等课程进行整理和推广,丰富了线上教育课程。其他学科的教研员们也纷纷结合实际开展“线上教研”。
停课不停学,思政不打烊。“宅家学习,也是爱国。”忠山学校校长杨宏在给孩子们的信里殷殷嘱托。忠山学校开发了“特殊的战“疫” 成长中的我们”的主题德育课程,内容涵盖爱国主义教育,生态、生命教育、公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个主题。
“你知道,我们躲过了一场什么样的浩劫吗?”泸州市大北街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心理健康》网络课上,刘老师把疫情信息转化为学习资源,将家国情怀根植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线上“云”教学 隔空传递爱
“不能等来不能懒,正好可以补短板。生活自理勤练习,免得手忙又脚乱......”梓橦路小学渔子溪学校校长王敬用说唱方式为孩子们录制学习生活指导视频,校长变“网红”,师生来点赞。
“不能落下一个孩子”。石寨学校的银同学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不会用智能机,这一情况给学校带来了考验,班主任开启了班级群讨论模式,发动家长集思广益,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解决了学校最后一个无学习条件孩子的问题。
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宾莎老师正用微信群视频和孩子们一起手语交流,目前,该校共有103名残障学生参与线上康复训练交流中,66名家长参与亲子课堂,对21名不能上网交流互动的学生,教师均通过电话连线家长,掌握学生居家训练情况,同时对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
“我心情十分紧张,晚上都睡不好。”泸州市实验中学胡利波老师接到了一名在校高三学生打来的电话。耐心倾听、寻找切入点、抓准问题、有效释压,作为“抗击疫情·从心开始”心理专项志愿服务队的心理疏导老师,胡老师与服务队的其他4名心理咨询师每天在线上为学生及家长提供一对一的心理疏导,缓解疫情带来的不良情绪,增强战“疫”信心。
实验小学的陈智兰老师坚持记录着“线上教学日记”──我与“蜗牛”度过了超长版假期,虽然不能“面对面”,但线上教育让师生“心连心”。
“开展好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就是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最大的教育贡献”,江阳区教育系统第一时间启动“互联网+教育”服务工作,着力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五个一”教学框架。学校各展所长,巧做“加减法”,突破了“宅”的局限,拓展“学”的无限可能。一边轰轰烈烈抓疫情防控,一边安安静静线上教学,居家学习战疫情,创新思维迎未来,江阳教育“两手抓”,切实为疫情防控贡献,为学生成长担当。
付彬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程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