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你们看,现在这样就发酵得比较可以,色泽、味道、手感都很不错。”在位于泸州市江阳区丹林镇的泸州忆家香食品有限公司厂房后山上,4000余口用于酿造的坛坛罐罐像兵马俑一样列队整齐。公司的“掌门人”万昭玲正带领她的徒弟们穿梭在这些坛坛罐罐之间,一边查看豆油发酵情况,一边开展技术培训。于她而言,这些安放在上坡上的坛坛罐罐,就是她返乡创业致富的“储钱罐”。
返乡创业 坚持“古法酿制”
万昭玲的父亲是酿造酱油的一把好手,万昭玲从小耳闻目染,对酱油传统酿造工艺有所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现在很多酱油已没有原来的豆香味了。”2011年,万昭玲同丈夫一起从广东制衣厂返乡搞酱油酿造。她一边学习父亲手艺,一边外出拜师学习古法酿造酱油工艺。2015年,万昭玲创办了泸州忆家香食品有限公司,坚持“古法酿制”,和工人们一起用了半个月时间,将新添置的几千口陶土晒缸搬到半山上的晾晒场,刷洗得干干净净,摆放得整整齐齐,开始大批量生产。
“从选豆、蒸豆、发酵,到洗豆、新发酵、过滤,再到翻晒、提炼、包装,传统酿造一批酱油需要至少要一年时间,要经过30多道工序。”万昭玲介绍,每道工序环环相扣且不能有半点闪失,否则就将前功尽弃。
为了打响品牌、占有市场,公司生产的的酱油严格按传统古法手工酿造,生产过程均严格按照GB18186高盐稀态标准进行,并购进检测设备,专门建成化验室,委托的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也不定期进行抽查检测。万昭玲还申请注册了“豆痴”“凝珍”酱油、“添典”陈醋商标,将配方清晰印制在上面,并承诺不含任何添加剂、防腐剂。2019年,公司产品顺利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和HCCAP质量管理双体系认证,并获得海关出口认证资质。
高于市场价20%回收 带动乡邻富起来
从2015年创业至今,万昭玲的食品公司现在拥有4000余口晒缸,1000余口醋缸,年生产手工酿造酱油和食醋150吨左右。在旁人眼里,万昭玲“富”了。
“我认为不是一个人干好事情就能就‘富’起来,而是要带着乡邻一起发展才能富起来。”“富”起来的万昭玲在丹林及周边乡镇建立了两个黄豆种植基地,开始号召乡邻们大力种植大豆,把自己和乡邻绑成了一根绳上的“蚂蚱”。“因为我是做传统酿造的,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公司要从原材料就开始把控。”她免费为种植户提供种植技术的咨询和指导,合格的大豆高于市场价格的20%进行回收。她说,这样既能让大豆品质得到相应的保障,又来充分保证了乡邻们的增收。
乡邻们增收了,高兴了,加入万昭玲种植大事队伍的农户也越来越多。截止目前,已有1000余户农户加入订单种植,种植面积1300余亩。
在公司先后被评为泸州市脱贫攻坚明星龙头企业的同时,万昭玲个人也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创新创业标兵”“农村创新创业先进个人”“三农之星”“三八红旗手”“诚信好人”……2019年,万昭玲还荣获四川省第四届农村乡土人才创业创新乡村振兴贡献奖。
面对疫情 迎难而上
进门测体温、洗手、消毒、戴口罩,因为是食品企业,公司平时就对食品安全生产严格要求,工人进入生产车间必须落实好几道防护措施才能进入。“疫情期间,我们严格按照复工复产相关要求,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生产。”万昭玲介绍,目前公司已经全面恢复生产,能保障市场供应,满足消费者需求。
“疫情面前,需要的是共克时艰,我们做企业的也当责无旁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自主创业的女性企业家,万昭玲在疫情期间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每天和员工一起负责厂区及周边区域的卫生消毒工作。“每天至少消毒两次,也算是尽点社会责任。”万昭玲说,虽然公司目前生产规模还不大,但她愿意为抗疫尽一份绵薄之力。
据了解,疫情期间,万昭玲个人及其公司还积极向抗疫一线捐款捐物,共捐赠抗疫资金、物资上万元。
谈及以后的发展,万昭玲告诉记者,2020年公司将再投资500万元,推出豆痴酱油、添典陈醋、昕铵酱油、黑豆黑蒜酱油。研发具有保健功效的高端中草药醋也即将上市,以此填补泸州酿造企业在此领域的空白。
蔡有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程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