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月3日,宜宾市人民政府与西南交通大学签署共建西南交通大学宜宾园区合作协议,与电子科技大学签署共建四川省数字经济研究院协议,并举行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四川省数字经济研究院揭牌仪式。
三年来,宜宾“双城”建设“无中生有、弯道超车、跨越突破”。全市大学生人数由2016年的2.5万人增加到5.7万人,在宜就读留学生来自50余个国家、700余人,居全省第二,为宜宾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智力支撑。
宜宾获批全省唯一的“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在国家首批产教融合示范城市申报中成为西南地区唯一候选城市。
“双城”建设刷新“宜宾速度”
作为2019年宜宾“双城”新开工项目,四川大学宜宾园区4月1日正式动工,8月23日竣工,145天完成所有建设,体现“宜宾速度”;9月23日正式开园。
2019年,在宜宾开工的大学还有: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宜宾校区,5月23日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3月完工;宜宾学院新校区(一期),4月9日正式开始桩基施工,已全面完工。
此前,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一期)190天建成,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二期)等3个学校240多天建成。
2019年,宜宾全力打造“双城”精品工程,坚持“面子”与“里子”齐抓,速度与质量并重,全年13个重点项目完成建筑面积约7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2亿元。
当前,宜宾“双城”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一期12平方公里已基本完成开发,二期6平方公里正在加快建设。成都理工产业技术学院、成都工业学院宜宾园区已开工建设,将于2020年9月建成;位于市科创中心的市科技馆将于2020年1月完成主体建设;其他“双城”公共配套项目加快建设。
高教事业实现跨越突破
2019年,宜宾“双城”紧扣城市和产业发展需求,广泛对接、重点攻坚,以钉钉子精神和务实认真的态度,竭尽全力对接高等院校来宜办学和开展合作,推动宜宾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层次、内涵有力提升。
2019年,宜宾市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华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工业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等8所高校签署新的项目落地协议;2020年1月3日,与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签署项目落地协议。
截至目前,“双城”签约战略合作协议高校达18所,落地合作协议高校16所。在宜办学高校达11所(7所建成开学、3所正在建设、1所已签约落地),在宜高校和在校大学生数量较2016年实现了“两个翻番”,四川省3所部属“双一流”高校全部来宜办学,宜宾“双城”已变为一张靓丽的名片。
产教互动翻开新篇章
围绕全省“5+1”、宜宾“8+2”产业及城市发展繁荣的需求,全力以赴推进高校、产研院与企业、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筑巢引凤。市科技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园)于2019年3月正式开园,引入清华启迪集团实施整体运营,同济汽车研究院等9所产研院和邓中翰院士工作站在“双城”落地挂牌;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川南分中心、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等4家科研机构即将入驻。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电子科大研究生院宜宾分院等院校分别获批了酿酒专用粮工程技术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9个省级科研创新(孵化)平台。
搭建桥梁。宜宾市着力打通需求对接渠道,实行企业技术研发需求动态发布;举办“产研院宜宾企业行”活动、川大宜宾企业对接会等专场活动;在宜高校积极开办与产业密切相关的特色学院学科;科研机构与本地企业广泛开展联合攻关、技术研发及市场化项目,加快建立协同创新体系。
针对“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建设,宜宾制发分工方案和50条细化措施,做到项目化、责任化、时限化推进。制定了《宜宾市科创中心(宜宾启迪科技园)发展规划(2019—2025)》《市科研中心入驻管理和扶持办法》及其准入细则,探索建立科研机构两年黄牌三年退出考核机制,力促“双城”科研机构发挥实实在在的效果。
对外交流亮点纷呈
宜宾贯彻开放理念,实施一系列组合拳,积极发挥“双城”在深化开放合作方面的支点作用,不断扩大宜宾的“朋友圈”。
持续推进开放办学。围绕加快建成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打造面向南向、东南亚及“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基地的工作目标;支持四川轻化工大学、西华大学、宜宾学院等在宜高校开展对外合作;成功举办澜湄高等教育论坛,宜宾与澜湄5国签署26项合作协议(备忘录);强化区域合作,协助完成川南高校联盟组建工作。目前,在宜高校已与近20个国家的50余所高校和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已有500余人次高校教师、300余人次学生通过校际交换等项目赴境外深造锻炼。
突出抓好招才引智。宜宾实施招才引智百日攻坚战,积极推进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团队等人才项目落地;会同市直相关部门承接“留学报国川南行”“清华学子宜宾行”等活动,四川欧美同学会海归创新创业基地在市科创中心挂牌成立,诺奖得主马克·列文工作站落户宜宾学院。
转型升级 宜宾“双城”将提质增效
当前,“双城”建设发展已到了由量的扩张为主向质的提升为主,由招引建设为主向落地服务、引导融合、促进创新转化作用为主,由硬件建设为主向软实力提升为主的转型升级发展阶段。
下一步,宜宾市将着力提升大学城办学水平。按照“做实、做特、做强”的要求抓好大学城建设。做实,就是招生要达到标准,有实实在在的师生规模;做特,就是专业设置要区别于本部,与宜宾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做强,就是扩大学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
继续强化服务意识,继续做好落户高校的服务工作。2020年加快建成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宜宾校区、成都理工大学产业技术学院、成都工业学院宜宾园区等,开工建设西华大学宜宾校区(二期)、西南交通大学宜宾园区等。积极引进医学类院校等一批应用型高校,加快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整体搬迁、高质量建设南溪高职园区,加快建设南亚、东南亚和“一带一路” 国家留学生基地。
增强科创城创新能力,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深化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产研院、“千人计划”工作站、院士工作站,规划建设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华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科技园,推动已落户高校、科研院所等与市内外企业开展项目联合攻关、技术研发;加快引进行业领军人物,带动科研团队、项目落户,积极推动产业孵化,加快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
陈忆 四川发布记者江艾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