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每当你驾车驶出厦蓉高速纳溪收费站往城区走,就会被“把教育办好 让教育好办”这道亮丽标语陶醉,顿时感受到这座具有“全国文明城市”美誉的现代而生态的城市更加书香怡人。
“不光是‘说’,关键要‘动’。”纳溪区委主要领导说,“把教育办好 让教育好办”是我们的教育发展理念,也是我们的庄严承诺。
合面小学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改进调试机器人 。(杨涛 摄)
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得民心
“好大气的新学校,现在的孩子真幸福”9月30日,6000多名师生和各界来宾齐聚纳溪中学新校区运动场,共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气势恢宏的场面让与会嘉宾感慨万分。投资3.2亿元的纳溪中学新校区位于长江湿地新城南部核心区,占地面积150亩。
同样,与宜宾江安县接壤的合面小学仅用了五六年时间旧貌换新颜:新建了教学楼、综合楼、运动场、标准化师生食堂、教师周转房;多媒体终端接到每间教室;马桥和沙田两个村完小也新建了附属幼儿园。“总投入2500万元,彻底改变了过去狭小、拥挤和破旧的面貌。”合面小学副书记阮明才兴奋地说。
“下一步将投入36亿元全面启动占地7.5平方千米的第二医教园区建设,完善区域教育发展体系。”纳溪区教育和体育局局长郑三利说,“未来五年,我区拟投资10.6亿元,新建区职教中心、纳溪中学和护国中学二期,新建长江湿地新城学校、紫阳小学、五顶山学校等项目,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两类”学校建设,进一步优化城乡学校布局。”
让教育好办 把教育办好
丘陵地区,教育信息化推行“纳溪模式”
“纳溪区是典型的欠发达丘陵地区,全区校点分散,村小师资不足,专业水平不高,部分课程开不齐,教研活动难开展。”纳溪区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罗太林今年应邀三次在教育部厅局长专题培训班上这样介绍到,“为着力解决‘四难’问题,全区强力推进‘区域化同步课堂’建设,建成并覆盖全区所有校点的“同步课堂”系统,开展区域内的同步教学、同步教研、同步培训、同步会议,有力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在2019年中小学生毕业监测中,中小学城乡差距显著缩小。”
“较好地抢占了教育信息化发展制高点,有效解决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难题,促进了城镇、乡村教育均衡发展。”这是教育部科技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对纳溪区教育信息化的肯定和认可。
“‘同步课堂’不仅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发挥了效应,还在确保师生安全上做出了大的贡献。”区教育体育局分管安全副局长周福超介绍说。整合天网、明厨亮灶等九大监控平台、智慧物联平台,建成学校安全全覆盖视频监控、消防预警系统。区委将“同步课堂”与值班系统、检察院“纳爱”体系、援藏工作等有机结合,提高办事效率。
教育信息化助力教师成长。4名教师“一师一优课”晒课入选教育部部优课程,近10名教师在国家、省级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获得荣誉。100余家国家、省级刊物媒体宣传报道纳溪教育信息化工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国检作为特色亮点上报国家督导委办公室;成功承办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暨88个贫困县教育信息化助推精准扶贫现场会;50余批次省内外教育同行到纳溪区参观交流;今年央视CCTV-4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对纳溪“同步课堂”进行了宣传报道。
泸天化小学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
链接深圳,创新教育悄然落地纳溪
“我们的创新教育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和潜能,强调学生参与性,始终把他们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校园“搜老师”等为载体,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区教育科研中心副主任王洪波说。
纳溪区以深圳创新教育吴庆元专家团队为引领,打造具有纳溪模式的创新教育。今年1月22日,“四育合一”创新教育活动专题培训会在纳溪中学召开;7月3日,纳溪区首届创新教育研讨会邀请教育部专家莅临指导。
2019年春期,全区三个学段,8个年级,15个试点学校,600名教师、1.9万名学生参与试点。2019年秋期,全区中小学以走进课堂和社团活动两种主要方式,以“专家团队带动试点校”+“试点校带动全域推进”的形式,实现城区、乡镇学校创新教育同步协调发展,全域全员全程开展创新教育;同时,将创新教育纳入研学实践,打造科技研学基地,开辟“科技研学”路线。
深圳市创新教育专家吴庆元老师为纳溪老师做创新教育培训
潜心耕耘,研学实践可圈可点
“没想到茶叶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才能上市,今天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还真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呢!”白节小学五年级6班的陈思垚的一番话道出了班上不少同学的心声。
近年来,纳溪区扎实开展“三色”研学实践教育,实现区、镇、校三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域覆盖。2019年春期,纳溪区教育体育局与泸州广播电视大学签订《合作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试点工作的协议》,争取到国家资金的支持,开发出诗酒文化、茶文化、农耕文化研学线路,形成红色、绿色、特色“三色”基地大网络,以《纳溪区“四育合一”指导指南》为标准,结合基地研学资源和学生身心特点,打造课程体系。目前,已开发出“诗酒文化”“农耕文化”等精品课程113个。将研学实践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列入学校素质教育质量评估方案,要求小学1-3年级每年不得少于1天,小学4-6年级每年不得少于2天,初、高中各年级每年不得少于3天开展研学实践教育。充分实现基地资源优势互补、城乡共享,仅2019年上半年,三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共接待区内外师生、家长及考察参观团5万余人次。
制发《泸州市纳溪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指导意见》,完善基地安全保障措施,细化学校活动方案和安全应急预案,实现了安全出行零责任事故。
“纳溪区‘四育合一’素质教育改革,契合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探索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径,为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一种范式,具有先进性、系统性,对于西部欠发达区域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吴定初在《“四育合一”素质教育新路径》课题研究会上对纳溪“四育合一”素质教育改革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走在纳溪,处处能呼吸到教育新风,处处能看到老师、家长和孩子们因教育之变而展现的笑脸。纳溪人不断抒写奋进之笔,将纳溪建设成全省教育新高地。
桂华利 张瑞波曾跃春 四川发布记者 程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