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没记住卷子与考题,但我记住了你

2019-09-10 14:26:00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客户端

第35个教师节,我们要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声,节日快乐。

每个人都有老师,每个人对于老师,也都有着不同的情感与记忆。今天, 《成都日报》三位评论员各自作文,说出自己心中对老师的感谢与记忆、对教育的理解与思考。

今天,我交给你一个可爱的孩子;明天,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任何时代,这都是人们出给教育的一道考题。

而教师,作为答问人之一,应该是答案的推动者与助力者。在教师节的今天,每位教师也应该重新审视这光荣的使命与责任,将“教书”和“育人”融入教育的一点一滴。

教书育人是最美好的事业,我们共同希望的,是每一位老师,都能够在这份事业中有幸福与喜悦的收获,每一位学生,也都能在老师的呵护与教育下,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样子。

每一个学生,都是站在老师的肩膀上看世界的

知乎上,一个“你遇到的好老师可以有多好”的问题下面,网友们洋洋洒洒写了两千多个答案。

有一位老师,在孩子们午休时,轻轻地脱掉自己的皮凉鞋,她怕自己出去时,走路的声音吵到休息的孩子们。她不知道,这一幕已经被学生们看在眼里。多年之后,学生们依然忘不掉这个细节。

有一位老师,“固执到一直把' 柯西不等式' 叫做‘柯西-布尼亚科夫斯基-施瓦茨不等式’”。因为数学要的是客观公正,尊重事实。正是后两位数学家彼此独立地在积分学中推而广之,才将这一不等式应用到近乎完善的地步,除了柯西,他们的名字也应该被记住。

有一位老师,在给学生的评语里面写道,“你是我这一届最值得骄傲的学生”。就是这样的一句话,为学生之后的岁月赋予力量,“在失意、彷徨与无助时,只要想起这句话,就会想起我的老师,想到无论多难,都要坚持下去。”

好的老师什么样?学生们最有发言权。一个个回答中,那些卷子与考题,显然没有留下更深的记忆,学生们铭记的,更多的是一种感动、一种执着、一种鼓励、一种奉献。这也说明, 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一个老师,更要在精神层面上启发人、感染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不是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做一个好老师,是要为孩子们的人格与未来负起责任,要保证的,是让教育能够出自真情与真心,不是疲于应付,硬性灌输,而是尊重每一个孩子,注意到孩子的不同,给他们以启发,以带动,以引导,让孩子们呈现自己的个性,迸发各自的能量,拥有独立的思想,可以自由地生长。

时至今日,教育已经不再是教授读书写字那样简单,社会呼唤的,不仅仅是学者型的老师,更是智者型的老师,前者,因为在专业上钻研更深,就更做到深入浅出,“自己有一谭水,才能给学生一池水”;后者,除了广博的知识,更有丰富的智慧,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与亲力亲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理想、什么是道德,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应该追求什么,又应该用怎样的手段去追求……

人生能得一良师,何其有幸。《放牛班的春天》里,老师马修用音乐感染了一群被“放弃”的孩子们,也让“不思进取”的孩子们改写了自己的命运;《一个都不能少》里,乡村教师魏敏芝倔强地践行着她“学生们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这种坚定与执念,谁又能说不会对学生们构成深刻的影响?

“差生逆袭”的故事,从来都是电影最爱的题材,而人们也总是能够在故事的结尾发现,“差生”是不存在的,他们也许只是成绩不好,但他们热情、勇敢,有同理心与同情心……当这些宝贵的品质被老师发现与放大,“差生”又怎会是差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站在老师的肩膀上看世界的,某种意义上,他们如何对待学生,决定了以后学生为文、为学、为人的方式。一句鼓励、一个眼神,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意味是深刻的,作用是巨大的。一个老师教师的生命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潜能,就是学生在为学阶段的能量源泉,当老师的生命力量持续绽放,才能感染更多的学生,让学生在坚实的根基之上继续创造,不断向上走,向前走,向深处走。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而老师,就是那个让树动起来,让云美起来,让灵魂活跃与舞动起来的人。

教师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零售、传媒、金融等各行各业都难逃被冲击或改造的命运。李彦宏乘坐无人驾驶汽车上了北京五环,马云遍地开起无人超市,银行柜员在ATM机前不堪一击……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妨开个“脑洞”: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将会变成什么样?教师将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吗?

答案很乐观!BBC基于剑桥大学两名研究者的数据体系分析了365个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在人事、客服、政府职员、会计、银行职员都高于89%的被淘汰率下,教师这个职业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仅为0.4%。在大数据、AI当道横行的大形势下,教师这个职业为什么可以高枕无忧?

BBC作了细致分析,某种行业如被取代,须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无需天赋,二是重复性劳动,三是空间狭小。反过来说,教与学除了各种硬件设备,还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家校关系、愉悦的同事关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的协调、沟通、传达能力,是技术设施和智能机器无法建构的。因此,教师被淘汰的可能性不足百分之一,位居职业淘汰榜的倒数第二位。

BBC的解释或许过于抽象,回想我们个人的求学经历,更能直观的理解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老师除了教我们学习各类知识,还会带着我们践行孝老爱亲、勤俭节约、遵纪守法等美德。哪怕是在以知识传承和创新为重的大学校园,教师也会身体力行地教我们公民意识、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就像当年在清华大学钱学森老师的课堂上,同学们在被其物理天赋所折服的同时,更被其诚挚的报国之心所感动和激励。

所以,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非常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其实是每一位教师的行为准则。正如校训题写人启功先生的解释:学,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以及技能,仅仅“具有”还不够,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是要能够成为后学的师表;行,是指每位师生应有的品行,这包括思想、行为、待人、对己,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够成为世界上、社会中的模范。

今天,远程授课听课开始普及、流行,一根网线、一块屏幕,可以将北京、成都最优质的课程资源分享到中国最边远的地区。那些记忆性、重复性知识的传输,在技术和数据的支持下,难免受到冲击。但在“行为世范”这一层面,教师的工作如同农夫种地,播种、浇水、除草……要想祖国的花朵完美绽放,每道工序都需要人性的温情灌溉,都要通过个人创造性的劳动来完成,因为,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人又是千差万别的,这种劳动不可简单重制,遑论机器取代。

教育是从心灵出发的一份伟大的事业,离开了人与人的精神相遇和心灵相拥,就没有了教育。人工智能可以做到部分“授业”,但基于情感出发的“传道”和“解惑”却是它所无法替代的。

尊师重教贵在平常与平实

今天是第35个教师节,教师节应成为整个社会尊师重教的一个节点与重音,而尊师重教贵在平常与平实。

首先,在教师的职业身份之上,更重要是正教师之名,在“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自尊自重则人人尊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大先生”之说,有让教师之名回归本位的深切关怀,是对教师之名的正本清源,而更是对教师发自内心地从“根本”上的尊重,也是对教师自我不限于职业化专业化“教书匠”的深厚期许。

其次,学生之名首在学习,人人需要老师,社会倡导尊敬老师是出于对人好学之心的安顿。在学生而言,尊敬老师是人对人类积累的文明成果的敬重使然,在学校敬畏老师、信任老师是应有之义,古今中外无不以尊敬老师为学习入门的正道坦途。如古之程门立雪,如今上课前的齐声老师好,下课主动为老师擦黑板,日常遇到老师的主动问候,都不应是要求,而是自发的尊敬。遇到好老师能发自内心的尊重信任,是人生受益匪浅的幸事。

最后,在教师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时势适然的今天,整个社会都应形成合力让师道尊严得以挺立。除了尽力落实“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的要求,从编制保障、收入提升、社会地位在法律法规上充分保障外,还因重视“为师之道”如何更好地在今天落实,这也是对教师在制度上的充分尊重。如今年7月,教育部提出在修订《教师法》时,要进一步明晰教师教育惩戒权的行使,保障教师有效地行使惩戒权,促进教师敢管、善管,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一个社会对于教师的尊重程度,很大程度上反应着这个社会对文化与知识的尊重程度。教师节不是戏言中的负担,而应该重视在这个节点上反思何以尊敬老师,并如竹子须结节而能稳固向上一般,充分重视“节”须“实”才能稳固的意义,让教师节实在起来,不成为教师与家长的负担,而是一个善意的提醒。同时,要让尊敬老师的习惯与措施,在整个社会如人穿衣吃饭一般平实平常,那么在教师节时,尊师重教才能实现真正升华,让师道尊严节节向上。(评论员 马玉宝 陈宇祥 陈仕印)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