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成功转移 汶川77岁老党员通过媒体对救援人员表示感谢 儿子曾因转移群众牺牲

2019-08-27 14:37: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8月26日晚6点,汶川县融媒体中心来了一位特殊的来访者。问明来意后,记者了解到,这位来访者是绵虒镇草坡片区樟排村村民杨友志,今年已经77岁了。因为患有白内障,视线不清晰,不能自己亲手书写感谢信,老人便想到通过各级媒体,向在“8·20”强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帮助自家和全村老百姓的各级党委、政府,阿坝武警官兵和转移沿途给予自家细致照顾的救援人员们表示感谢,向他们道一声,辛苦了!

8月20日凌晨,汶川县境内连续暴雨,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瞬间爆发,全县12个乡镇不用程度受灾,国省干道瘫痪,电力通讯中断,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绵虒镇草坡片区在此次灾害中也未能幸免。

杨友志老人告诉记者,8月19日下午自己刚带着老伴儿回到草坡片区樟排村老家,隔天凌晨就遇上了这场灾难。

河水水位不断上涨且来势凶猛,水面上朽木、渣子被裹带着涌下来,耳边不时传来轰隆隆的声音,分不清是雨声还是水声。杨友志说,从村会计到村支部书记,有着46年村工作经历,自己也经历了不少大场面,可说起当晚的情景,自己也着实有些紧张了,还好有惊无险,在村组干部的帮助下,大家都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进出草坡片区的唯一道路被泥石流阻断,8个村不同程度受灾,电力通讯全部中断,草坡再次成为“孤岛”。

“遇到这么大的灾难,党和政府始终记挂着我们,还想方设法来帮助我们,我们真的很感谢。”8月21日上午,第一批前往草坡片区的应急救援队经由草坡电站“天梯”、“引水涵洞”等一路跋涉抵达了樟排村,摸情况、探险情,对被困群众进行妥善安置,并前往泥石流阻断的几个道路断点查看具体情况,研判道路抢通方案。看着救援队们疲惫的样子,杨友志连连道着感激。

8月22日早上8点,按照统一指挥,村组干部动员全村未受损车辆迅速集结,组队将被困人员转移到马岭山山顶,与前来支援的阿坝武警官兵汇合,并经由草坡电站引水涵洞、天梯向绵虒镇镇区转移。

“普通人能自己走下去就不错了,更不用说还要背人、抬人下去,他们真的太辛苦了,我看着就心疼。”杨友志告诉记者,草坡电站70度坡度的天梯,只有亲身走过,才明白这1600个台阶背后的意义。由于自家老伴腿脚不便,加之140多斤的体重,要转移只能靠背、抬的形式。“战士们太辛苦了,累得满头大汗,却一刻也不敢耽误,汗水顺着战士的裤腿一直往外滴,看着就心疼。”看着战士全身被汗水浸透,老人的眼睛湿润了。

从樟排村到马岭山,从马岭山到117(地名),从117到克约村村委会,22日18时许,杨友志一家被安全转移到汶川县城,一天经历四次转移的杨友志十分感叹,他说当地党委、政府始终记挂着大家,当地救援队、阿坝武警官兵和转移沿途给予自己细致照顾的救援人员们都顾不上个人的安危,始终奋战在一线,不顾辛劳、不求回报,一心只想帮助别人,却始终不肯留下姓名。

言谈间,记者了解到,杨友志老人不仅是一名老党员,还是2013年“7·10”特大山洪泥石流中为转移群众牺牲的原樟排村书记杨兴念的父亲,目前自己的孙子杨隆凡也在受灾最为严重的三江镇抢险救援一线。老人表示,自己深知救援人员的艰辛与不易,本想询问战士的姓名表示感谢,哪想战士却始终不肯透露自己的名字,老人只得记住他们身上部队的名称。

万般无奈,只能通过媒体向帮助自己的各级党委、政府,阿坝武警官兵和转移沿途给予自己细致照顾的救援人员们表示感谢,向他们道一声,辛苦了!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余东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