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绿色发展之路 谋普惠民生福祉 ——汶川县坚持绿色生态发展五年四次获“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2019-07-16 20:16:00   四川发布

【前言】

一直以来,汶川县坚持“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的总体思路,坚持生态优先、民生为本,全方位融入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努力探索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之路,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呈现持续向好态势。2019年7月,汶川作为2018年度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这也是近五年来,四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2014年,汶川县作为全省30个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之一,被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

2016年,汶川县作为28个县(市、区)之一,被省委、省政府予以通报表扬。

2017年,对全省28个被评定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予以通报表扬。汶川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县)获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荣誉称号。

2018年,汶川县再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汶川实践】

“按照州委‘一州两区三家园’战略目标,全面承接建设‘东南绿色经济先行示范带’、支持‘汶川建设生态康养旅游示范地’等重大机遇,聚焦‘净土阿坝·康养汶川’定位,全面做好‘生态保护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惠民利民’三篇文章,把汶川建设成为远瞻历史、近赏山水的生态康养旅游示范地。”中共汶川县委书记张通荣的话,阐释了汶川强化生态本底、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径。

“围绕建设生态示范县,汶川要做好几篇文章:围绕‘康养汶川’建设,一产、二产、三产,一三联动,接二连三,结合‘康养旅游’,一、二、三产联动,产业提质增效,争取通过生态规划引领,促进汶川一、二、三产总的提升。”汶川县委副书记、县长旺娜对汶川如何建设生态示范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有着清晰的思路和部署。

──只有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才能守护好绿色家园

2014年3月8日,30名乐山志愿者来到绵虒镇三官庙村,参加“我为汶川种棵树”活动。他们与汶川人民一起,在大山荒坡上种下了一棵棵饱含他们爱心的树苗,此前在荒坡上种下的松树已成林,在河滩地上种下的樱桃树已开花。在汶川,开展植树造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绿色成为汶川主基色的同时,守护绿色也成为汶川人民的“生态共识”。
 
汶川县加快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干旱河谷生态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截至2018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6.9%,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17年6月30日,汶川县在紫坪铺库区查处非法采砂行为,挡获非法采砂船只18艘、河砂500立方米、采砂设备若干,案值约1000万元,扣留非法采砂人员20名。汶川县积极与都江堰市对接,强化对夜间跨区域非法采砂行为的联合打击,彻底拔除紫坪铺库区非法采砂根源,切实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安全。

汶川县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抓好环境保护问题整改,突出保护区、工业园区、养殖区、生活区等重点环保区域,狠抓砂石乱采、污水乱排、农房乱建“三大问题”整治,依法关闭和拆除非法砖厂7家、砂场40家,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

2017年9月2日,威州镇七盘沟村村支部书记正带领巡查小组进行日常河道巡查工作。李代书说:“自推行河长制以来,每天都安排人清理河道垃圾,遇到下雨天气,还有人24小时进行监测。”汶川县各级严格按照“河长制”要求,扎实做好河道的管理与保护,积极营造了全民参与和监督河湖的良好氛。

汶川县深入推进岷江流域综合治理,加快88公里绿道规划等项目建设,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推行“一河一策”“逐条逐段”保护方案,岷江流域出境段面水质达Ⅱ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

从河谷到高山,从农村到城镇,一幅幅秀美壮阔的绿色画卷在汶川大地徐徐铺展开来。绿色,不仅装点着汶川人的新梦想,也装点着生态发展的新篇章。“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在绿色打底的画卷上,汶川一笔一画勾勒着生态家园的未来。

──走培育绿色产业转型之路 才能夯实富民增收基础

“5·12”特大地震让汶川的生态和产业遭受了重创,汶川县委、县政府深知保护生态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全县上下谋定了“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的总体思路,实现了震前高载能到震后绿色生态的转型发展。

    2018年8月15日,走进克枯乡大寺村,村民张号杰正在地里劳作。他家房前的果园里密密麻麻地挂着李子。他家里有15亩水果地,每年大约收入10万余元。“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我们种上了青脆李,如今更是发展起了林下种植,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更近了。”大寺村只是汶川县发展林业产业的一个缩影。截至2018年,汶川县累计建成林业产业基地15.28万亩,其中:竹林基地0.36万亩,特色经济林14.92万亩 (包括特色干果0.42万亩,木本药材3.3万亩,木本油料6.91万亩,森林蔬菜1 .42万亩,茶叶0.47万亩,特色水果2.4万亩)。

水磨镇极具川西民居风格和羌藏风貌的建筑坐落在青山绿水中,身穿羌、藏、汉族服装的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着如今的幸福生活。“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工业重镇水磨镇转型为一个生态旅游小镇,被游客誉为“水磨江南”。放眼望去,大街上人头攒动,旅游大巴、自驾游车辆来回穿梭。

谈到家乡的变化,水磨镇衔凤岩村村民钟明海感慨颇多。“以前工业污染严重,出门灰头土脸,现在生态环境变好了,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游客来我们这儿参观、旅游,体验我们乡村民俗风情。”

汶川县促进生态农业大发展,结合气候特征,对全县农业产业进行差异化布局。县域南部基本形成笋用竹、中药材、茶叶等“六个一万亩”产业格局,县域北部建成6.8万亩以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汶川三宝”为主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县设立专销市场28个,培育农产品电商180余家,电子商务已覆盖70%以上村(社区)。2018年水果总产量达5万余吨,实现收益5亿多元,小水果做成了大产业。

在汶川县神州锆业科技有限公司切割车间,工人们正在专注地切割宝石,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生产的锆石是通过氧化锆粉经熔化再缓慢结晶而成,整个生产过程只需要氧化锆和冷却水,都是循环使用,不产生任何工业污染。”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引进先进产能等多项措施,汶川县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把电石、冶炼等传统产业向新材料、新能源、工业硅等新型工业转型,引导高耗能生产企业向高载能、高附加值产业链衍生。 

汶川县委、县政府大力优化调整水磨、漩口和桃关工业园区布局,下决心关闭搬迁了高污染、高耗能企业14家。同时,围绕“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发展定位,支持地方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2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亿元,重新构建了清洁、环保、高效的工业体系,有效带动了群众就业,汶川再次挑起了阿坝州工业发展大梁。

汶川县促进康养旅游大培育,围绕“运动康养、生态颐养、老年文养”三大主题,依托4A、5A级景区和天府旅游名县品牌,积极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创办全省首个创新型康养书院,培育了龙溪达拉布、绵虒寒水驿、水磨拾营云地等一批康养民宿,民宿酒店床位达3万余张。仅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5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已达25亿元。

为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享受更好的服务,汶川对环境改善可谓精益求精。在建设过程中,汶川县始终坚守生态底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真正将绿色还给自然、把生态还给自然,提高环境质量,不断优化旅游的微观品质,不断提升旅游的综合体验价值。
巍峨的山、清澈的水,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三江在特色生态康养旅游中“脱颖而出”;在健康长寿的丹青水磨,仁吉喜目谷中漫山遍野的花卉四季更替让人流连忘返;在漩口赵公福地,地道的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夏无酷暑,冬有暖阳,四季光热充沛、花果飘香,如今的汶川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到此观光旅游。在与汶川两天一夜的“亲密接触”后,来自成都的游客黄先生对汶川赞不绝口:“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在河边泡一杯茶,晒晒太阳,远离城市的喧嚣和雾霾,享受小镇特有的宁静。”

──建设好了美丽宜居家园 才能体现生态服务价值

漩口镇核桃坪村村民周娟说:“现在我们就住在绿水青山中,村子美、空气好,每年还能领取生态效益补偿金。”无论是生态资源建设和保护,还是产业转型升级,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助推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最终落脚点都是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山更青了,水更净了,天更蓝了,绿色生活方式越来越流行……如今,行走在汶川街头,空气清新扑鼻,“汶川蓝”随处可见,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每年一进入五月,汶川县都会举办以甜樱桃采摘节为代表的特色水果采摘活动。甜樱桃、香杏子、脆李子“汶川三宝”,以及猕猴桃、大寺蓝莓、芤山大枣、映秀“大土司”黑茶等特色农特产品享誉全国,深受消费者喜爱。

采摘节期间,都江堰游客曾援和20多个朋友又来到了威州镇七盘沟村五组赵伦国家的快乐山寨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做客”,这已经是他们连续4年到这里采摘甜樱桃,她说,除了甜樱桃好吃,快乐山寨推出的农家特色菜也特别诱人,她还希望以后到这里能住两天,感受原生态的空气、环境,体验回归田园的乐趣。

在加快全域康养旅游发展的进程中,汶川推出以生态康养游、藏羌文化体验游为特色的旅游线路亮点纷呈。同时,还系统推进映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研学旅游经济,巩固提升水磨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主动健康”小镇建设成果,加快大熊猫栖息地竹旅游区建设,形成60里特色竹景观带。举办汶川国际马拉松、大熊猫节、大禹文化节等体育赛事和民俗节庆活动,持续繁荣康养旅游新业态。

汶川县还全面开展“文明四风”(文明家风、校风、民风、政风)和感恩情怀培育两大工程,逐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全域打造慢生活度假区。

优质的人居环境是汶川生态服务价值的集中体现,汶川县全面实施城乡“四化”工程,持续推进“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彰显民族风貌和地域特色,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整体提升城市形象。全面启动“全域无垃圾攻坚行动”,彻底解决城镇周边、公路沿线、村组社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突出问题,让汶川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全面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绿色家庭、绿色村社、绿色机关、绿色学校创建,充分调动和激发干部群众保护环境、守护家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汶川百姓的幸福指数──熊猫指数】

汶川县连续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是汶川县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示范县建设,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是“大健康”引领“大发展”的科学探索。汶川县全力推动“灾难汶川”向“健康汶川”、“幸福汶川”转变,围绕“发展健康经济、营造健康环境、培育健康文化、倡导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五大体系,汶川县发布“熊猫指数”,直观体现了汶川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在2018年中国四川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开幕式上,汶川县正式发布了居民健康指数与幸福指数──熊猫指数。目前,汶川县居民健康指数得分为91.76分,健康状况优良,绝大部分指标得分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汶川县居民总体幸福感平均得分为89.87分,其中居民个体幸福感平均得分为87.42分、居民社会幸福感平均得分为92.32分,汶川县居民整体幸福感高,居民心理健康状态良好。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