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组织230名干部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良方”

2019-05-31 16:51: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5月29日,为期两天的汶川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文旅融合专题(扩大)学习会顺利结束。23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行驶数百公里,深入乡村一线通过实地观看、听取汇报,现场问答等形式,围绕全县“文旅融合”这一核心话题,碰撞思想的火花。

这次会议对于汶川来说,是一次直面问题,厘清思路,对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里程碑式转变的一次重要会议。大家在找差距、寻病根中共同为转型发展中的汶川“号脉问诊”。

今年4月10日,汶川县获评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称号。这对于拥有国家5A级汶川特别旅游区、国家4A级大禹文化旅游区和300多处特色景点的汶川来说,无疑于锦上添花。

“天府‘三九大’、汶川总关情,汶川将全面融入天府旅游名县联盟,高质量建成天府汶川生态康养慢生活度假区”。专题会议上,汶川县委书记张通荣这样说道。

张通荣认为,荣获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对汶川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下一步,汶川县将加快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结合“运动康养、生态颐养、老年文养”三大主题,推进“智慧汶川”建设,全域构建“两区五极”生态康养旅游体系,形成“两大目的地+两大内环线”发展格局。真正展现出汶川以旅游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大发展大繁荣的“汶川力量”!

优势与差距

“天府旅游名县”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

汶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成都周边独具藏羌文化特色,富有森林生态环境的康养旅游胜地,是国宝大熊猫的栖息地和国家大熊猫公园规划核心区。大禹治水文明传承千年,汶川秀美的生态环境和多彩的文旅资源,被称为成都的“后花园”,素有“大禹故里、熊猫家园、康养汶川”的美誉。

独特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环境,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气候条件和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汶川发展全域旅游和康养旅游的风水宝地、绝境佳地。“要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构筑产业优势,用好独特的光热气候和物产资源,大力发展‘康养+’推动康养与农业、工业、医疗、旅游、运动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的良性发展格局,做大做响康养汶川品牌,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一条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张通荣说,汶川将构建4万康养人群和5万康养床位配置相适的核心业态,在“旅游+”上丰富载体,大力发展文化、乡村、体育、研学等康养旅游。

近年来,汶川县以“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总体思路,倡导“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汶川三宝”、民宿产业、培训经济等,进一步丰富康养汶川内涵,提升全域旅游品质,真正实现“布局优、有特色、标准实、全域动、全民富”的旅游品质。

数据显示,2018年,在全县GDP的占比中,旅游业的贡献已经从2016年的26%突破到了27%。2018年汶川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36%来自旅游业。如今,旅游业已成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标杆,开创了以全域旅游带动产业转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5月中下旬,正是汶川甜樱桃成熟上市的佳季。汶川县雁门镇芤山村的旅游采摘环线上停满车辆,村民郭浩的甜樱桃采摘园游客络绎不绝。“有100多棵树挂果了,今年收入预计在5万元左右。”郭浩说,不仅樱桃在田间卖完了,采摘的游客也让自己的农家乐生意火爆。

甜樱桃采摘季,这样的场景在汶川北部的乡村随处可见。停车难、错车难,“村堵”问题随处可见,在看到乡村采摘旅游异军突起的火热场景时,也要清醒认识旅游基础配套服务中的问题与差距。

“持续升温的全域旅游,将引领着汶川在发展理念、空间布局、业态培优、基础配套及宣传营销方面的突破创新,为‘天府旅游名县’提供了更好的外部条件优势和强大后援。”在张通荣看来,汶川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要充分认识发展全域旅游的正确认知和生态康养旅游的内涵问题,从理论、概念和实践中找到误区,补齐旅游发展短板,筑牢基础配套根基,培育特色旅游产业,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质量,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培育旅游增长极,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和消费新热点。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要为更多汶川百姓建立持续、稳定、生态的增收路子,带领汶川群众脱贫奔康。”张通荣说,天府旅游名县的“金字招牌”绝非“终身成就奖”,成功易、守功难、终功更难。要通过相生共兴、融合交汇,达到“天府旅游名县”与“全域旅游”的双轮驱动,释放最大效能,最终让天府旅游名县成为引领汶川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富民强县的大计。

天府“三九大”,汶川总关情。张通荣说,浴火重生的汶川,代表中国力量骄傲的站立于世界,这是博爱而又申明大义、仁义礼智的国度之站立,是中华民族精神之站立,是中国人的信仰力量彰显出“家即国,国即家”的“家国情怀”之站立。“在谋定汶川的旅游大格局中要彰显家国情怀之光、大熊猫标注的生态文明之光、大禹故里、古羌文化标注的历史文化之光。”张通荣表示,要让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汶川得到心灵的温暖感怀和洗礼。

机遇与挑战

建设“天府汶川生态康养慢生活度假区”

汶川如何立于新时代、新潮头?在这场新时代旅游发展“大会战”中,如何勇立潮头。

汶川的答案是:从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布局思考,建设“天府汶川生态康养慢生活度假区”。结合“运动康养、生态颐养、老年文养”三大主题,办好国际马拉松、国际综合格斗、甜樱桃采摘、大熊猫、大禹文化等活动,推进“智慧汶川”建设,全域构建“两区五极”生态康养旅游体系,形成“两大目的地+两大内环线”发展格局,深刻践行《家国情怀:中国人的信仰》。

汶川依托独具特色的“大道无神”(大:大熊猫;道:内地通往藏区的大通道;无:新时代无忧城;神:神秘悠远的释比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以景区、度假区、休闲区、旅游购物区、旅游街区、旅游城市、旅游小镇以及旅游风景道、旅游绿道等不同旅游功能区为架构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推动全县旅游空间域从景区为重心向旅游目的地为核心转型。逐步形成汶川南部以家国情怀培育和森林康养为核心的生态颐养目的地,打造生态颐养慢生活度假区。北部以户外运动和生态花果山体验为核心的运动康养目的地,着力打造采摘和体验文化度假区。

“一定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使其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汶)视察时叮嘱。

如今,汶川以映秀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为抓手,把家国情怀宣誓广场、家国情怀书院、家国情怀青少年素养促进学校等“十大工程”作为支撑,精心设计家国情怀、应急管理、生态文明精品课程,讲好汶川“六个故事”,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汶川落地落实。

“现在平均每天有1万人次到映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映秀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今年以来,参观大遗址和感受大基地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团队,为映秀旅游注入强大的生命力。让映秀“爱党爱国·家国情怀·特色培训”小镇的 光环凸显。

汶川围绕“一镇一特”,将三江定为“水乡藏寨·康养旅游”小镇,水磨定为“主动健康”小镇,漩口定为“仰望赵公山·俯瞰紫坪铺”养生文化小镇,银杏定为“藏羌驿站·生态走廊”小镇,绵虒定为“休闲观光农业”小镇,克枯定为“果香克枯·观冰赏雪”小镇,龙溪定为“神秘羌人谷·山地运动”小镇,雁门定为“古羌文化体验·生态田园”小镇,耿达、卧龙定为“森林康养”小镇。同时,着眼于“网红打卡”,“‘森’呼吸”、“熊猫共生”、“禹羌文化”旅游风景道、绿道、赛道等建设。

“我们将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高质量建成天府汶川生态康养慢生活度假区。”张通荣说,全域旅游是富民手段、是经济转型的动能引擎、是自我发展的革新能力,汶川将紧紧抓住省委“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和州委“支持汶川县建设生态康养旅游示范地”等重大机遇。改变以单一旅游形态为主导的旅游产业结构,通过旅游化的发展方式,提升与旅游相关产业的附加值,构建起以旅游为平台的复合型产业结构,推动汶川旅游产业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型。不断改变以旅游资源单一要素为核心的旅游开发模式,构建起旅游与资本、旅游与技术、旅游与居民生活、旅游与城镇化发展、旅游与城市功能完善的旅游开发模式,推动汶川县旅游要素域由旅游资源开发向旅游环境建设转型。 

2019年是康养经济业态布局年,汶川县委就提高对推动生态康养旅游示范地高质量发展的认识,积极建设“两个目的地”和“两个内环线”,着力巩固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成果,加快构建“两区五极”全域生态康养旅游体系成立理论学习中心组,通过“专家辅导+实地调研+学习讨论”等形式,召开了文旅融合专题(扩大)学习会,此举将进一步加强整个汶川县委及政府部门对当地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层次理解和管理工作中的体现和应用。

伍排勇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李举涛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