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地处乐山市北大门的夹江县,是中国书画纸之乡,手工造纸已逾千年。日前,记者来到夹江县马村乡石堰村大千纸坊,对传统手工造纸技艺进行探访。
捞纸、榨纸、焙纸、整理……记者看到,在纸坊工人的“锤炼”下,一张张洁白绵密的书画纸新鲜出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要成就一张好纸,需要复杂的工艺,而刚展现的只是最后的几个环节。
据介绍,夹江竹纸制作保持着完整的传统工艺,以嫩竹为原料,以手工舀纸术制作,从选料到成纸共有15个大环节、72道工序,生产流程完全与明代《天工开物》所载的工序相合,用料讲究,生产工艺复杂。
其中,15个大环节包括:1、砍竹(俗称砍竹麻);2、水浸;3、槌打;4、浆灰;5、蒸煮(亦称夹蒸)6、煮料(亦称咸煮)7、浸泡;8、发酵(亦称沤料);9、捣料;10、加漂(俗称漂白)11、下槽;12、抄纸(亦称捞纸);13、榨纸(脱水);14、焙纸(亦称刷纸);15、整理切割。
夹江手工造纸始于唐,继于宋,兴于明,盛于清,拥有一千多年历史。康乾时期,成为“贡纸”和“文闱卷纸”。抗战时期,夹江手工造纸生产达到鼎盛,年产量约8千余吨,居全国之冠。上世纪四十年代,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先后两次来到夹江马村石堰与纸农石子清共同研制出著名的“蜀笺”、“莲花笺”大风堂专用书画纸。夹江手工造纸以“保持传统技艺最完整,工艺最精,产量最大”而誉满全国,与安徽泾县宣纸并称“国之二宝”。其竹纸制作技艺与夹江年画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悉,目前,夹江县成规模的手工书画纸企业(公司)主要有6家,年总产量约210吨;另有100多家小型企业和手工作坊,全年总产量约有700多吨。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李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