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泸州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红色文化,很多景点早已家喻户晓,如龙透关起义、棉花坡护国战争、古蔺太平四渡赤水、叙永石厢子会议遗址……近年来,泸州抓住打造红色旅游文化的契机,还带动了周边贫困地区的村民脱贫。
旅游+扶贫,泸州已经走出了一条依托红色文化带动乡村振兴的旅游产业发展之路。
契机,泸州红色旅游的新机遇
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在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举行联组讨论会上表示,立足四川资源禀赋和文旅产业基础,深入调查研究、积极献计出力,共同推动四川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他说,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文化旅游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迎来了历史性的黄金发展时期。
文化旅游产业是四川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转型发展的重要动能、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发展有需要、有条件、有基础、也有潜力。
红色文化旅游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版块,四川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历史地位。而泸州地处川滇黔结合部,在革命时期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依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泸州留下的革命史、革命故事和革命遗迹,打造属于泸州的红色旅游文化,泸州迎来了新的契机。
据统计,泸州约有1200处革命遗址,其中,比较著名的遗迹包括古蔺红军长征四渡赤水遗址、叙永石厢子会议旧址、泸顺起义旧址、朱德况场旧居、护国战争纪念馆等。
将这些镌刻着中国革命历程的红色文化遗迹,打造成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成为游客感受泸州红色文化的主要载体,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之一,影响深远。
意义,红色文化旅游助力脱贫攻坚
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带动一个地方的百姓脱贫,在泸州来说这并不是一个设想。目前,由一条条红色旅游线带动一个个贫困村脱贫,一大批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通过红色旅游实现脱贫,已成为现实。
在叙永“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旧址陈列馆,景区负责人叶顶文告诉记者,陈列馆2014年开始投入使用,第一年就接待了2万多人,去年接待达到5万余人,其中省外和和国外游客占比达20%左右,有力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里的彝族同胞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不仅在叙永,红色旅游文化对古蔺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古蔺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罗富华介绍,将旅游作为非常重要的产业来抓,摆在突出的位置,是古蔺县近年来的发展目标。
打造红色古蔺,就是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目前,古蔺已成功创办了四渡赤水干部学院,以红色为根基,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不断巩固提升红色古镇国家4A级景区。
2018年,红色古镇(太平古镇)景区接待游客约16500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5000万元,带动131户贫困户脱贫。接下来,古蔺还将会继续努力,将四渡赤水旅游区打造为国家级5A景区。
依托红色旅游文化,叙永和古蔺的旅游产业发展已初具成效。由此也能看出,旅游产业只有做大、做强,才能更好的助力脱贫,发展经济。
传承,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色文化旅游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发展的层面,更影响着每一位国人,重温这些红色文化,记住民族复兴的艰难历程。
在纳溪护国战争纪念馆,这里能看到有关护国战的文物真迹、历史图片、相关作品等,记录着蔡锷将军、朱德元帅在棉花坡战斗的传奇历史。通过参观,可以进一步了解到革命先辈们百折不挠、顽强斗争,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家的奋斗历程。
在叙永“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旧址陈列馆,收录了1935年2月3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入川时留下的遗迹,在现了当年红军将士骁勇善战,除暴安良,积极宣传党的群众路线,解救被压迫的彝汉同胞,给封建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的历史。
如今,“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旧址陈列馆已成为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石厢子彝族乡中心校老师蒋安贤介绍,近年来,学校深度挖掘寻根文化,将红色文化与彝族文化相结合。同时,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设置了红色讲堂、重走长征路等内容,还编撰校本教材《红色的土地》,致力于将红色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程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