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3月11日,在绵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牢记嘱托 践行使命 奋力推进中国科技城加快发展”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绵阳)科技城党工委委员、科技城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主任胡国洪就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加快科技城发展有关情况作了发布。
发布会上,胡国洪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及第一个专项工程“创新主体培育工程”的有关情况。
围绕“把科技城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军民融合创新的排头兵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这个目标,年初绵阳出台了《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全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创新生态营造、创新活力激发、创新产业壮大、开放合作深化和发展环境优化“六大工程”。
从目前的情况看,绵阳创新主体总量不多、结构不优、能力不强,院所强、高校软、企业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全市R&D投入近2/3来自科研院所,企业R&D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仅为34.1%,高新技术企业仅有272家,规上工业企业建有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的仅占16.6%,低于全国、全省水平。全市拥有高校14所,虽列全国地级市的第三位,但是除西科大为教学科研型高校外,其余全是教学型高校,科研成果产出不多,与产业联系不紧密。在绵18家国防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与产业创新的关联度也不高,其设施设备大部分都是试验实验装置,产业化能力较弱,没有带动形成与之匹配的产业集群。
关于“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胡国洪表示将重点抓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高校创新能力、促进国防科研院所加快发展”3个方面、共23项具体工作。
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开展10项具体工作。主要是,实施重点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力争国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55个,国省企业技术中心达到90个。开展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工程实验室认定。支持企业联合国家大院大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组建一批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强度,将企业R&D经费投入指标纳入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技术中心等评定考核体系,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重达到36%。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双提升”行动,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39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大力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涌泉计划”,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增效工程,认证总数达到13000户。
在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方面:开展8项具体工作。主要是,支持高校内涵式发展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科研型大学,打造优势学科群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支持高校与院所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与企业共建科研实体。建好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办好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加快建设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省级大学科技园。布局建设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培育创新创业团队300家。
在促进国防科研院所加快发展方面:开展5项具体工作。主要是,健全国防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制度,全面服务保障国防重大科技项目和军民融合重大工程实施,着力在核技术、空气动力、材料等优势领域保持领跑优势。加快建设国家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支持院所实施“大周界”计划,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完善、管理提升和环境优化等,全面保障高端人才及其家属就业、就学、就医、社保。争取国家新一轮重大国防科研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军民融合重大工程和国防科技工业项目更多布局绵阳。促进民口优势资源支持国防科研院所发展,吸引集聚协作配套单位和龙头企业,建设专属领域先进技术创新和产品配套基地,力争在绵军工单位本地配套率达到30%。
建设绵阳科技城,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绵阳的光荣使命和政治任务。去年5月,省委书记彭清华赴绵调研时指出,要“叫响擦亮国家科技城这块牌子”。科技城党工委将坚持“壮大创新主体规模,优化创新主体结构,提升创新主体能力”的总体要求,努力把科技城打造成全国一流、具有强大而持续创新能力的区域创新主体集聚地。
发布会上,发改、经信、教育、科技以及军民融合发展等部门负责人就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杨宗友
编辑:彭宛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