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县两个非遗项目被抢救性保护

2018-12-20 20:04:09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记者日前获悉,从12月3日起,合江县启动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合江县“福宝高腔山歌”代表性传承人邓敬忠、“合江石雕”代表性传承人周守道日前都在积极配合摄制组拍摄,真实记录“非遗”文化。

“非遗”文化启动抢救性保护

为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加强传承人保护,四川拟在全省65周岁以上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抢救性记录“非遗”项目。合江县“福宝高腔山歌”代表性传承人邓敬忠,“合江石雕”代表性传承人周守道名列其中。

12月3日至12月底,来自四川省文化厅的摄制组到达合江,对两位非遗表性传承人进行拍摄。此次记录工作内容涉及现场拍摄、抢救性采集、文献收集、整理编辑以及后续使用等领域。

 合江县文化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开展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是通过记录工作的方式,把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自身掌握的精湛技艺,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手段进行全面、真实的记录,有利于保护好合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的宝贵资料;还能促进合江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文化传承体系打好基础。

两个“非遗”项目纳入保护范围

福宝“高腔山歌”原本是村民在田间劳作时随口唱起、沿袭祖辈流传下来的不成曲调的散曲,其中包括留郎妹腔、谷王腔、幺姑腔等。

福宝“高腔山歌”演唱场合通常为薅秧除草时的田间地头。在过去,也偶有大户人家请进院中演唱,专门歌赛一般是结合庙会举办,参赛者经报名领戴野鸡翎子登台赛歌。

 在录制节目中,邓敬忠和其他会唱山歌的老人随心演绎了高腔山歌《正月逢春好唱花》、《凉风绕儿天要晴》、《斑鸠调》等代表作。歌声腔高嗓亮、高亢激昂,现场摄制组工作人员也被深深折服。

作为千年古县,合江从古至今诞生出一代又一代的石雕名工巧匠。 2014年,合江石雕正式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守道老先生就是现今合江石雕的代表性传承人。

周守道的石雕以其题材的广泛性、功能的实用性和技艺的精湛性为人所称道,合江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笔架山碑林”、“先市酱园厂老作坊”等雕刻及浮雕作品,都是他的代表作。

抢救“非遗”是在与时间赛跑

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但由于传承人的不可取代性,加之会此技艺的人普遍年事已高,少部分非遗项目仍存在“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危险。用抢救性记录摄制工作组专家的话来说,抢救性记录“非遗”文化就是在“与时间赛跑”。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主要是采取口述和现场拍摄的方式进行。”合江县文化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口述就是讲历史、谈经验;拍摄就是情景再现,充分展示非遗项目的表现形式。

截止到12月19日,福宝“高腔山歌”的口述和现场拍摄已经结束;“合江石雕”已完成口述阶段的拍摄,接下来将进行现场操作拍摄。

据了解,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是从2015年起开始全面启动的,主要是采取资料收集与影像记录并举的方式,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建立传承人专题资源库,并将记录成果制作成纪录片,进行公共传播。

四川发布记者 程海英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