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0月25日,全国乡村旅游经验发展交流现场会在成都召开。此次会议旨在交流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总结典型经验做法,促进旅游消费提质扩容。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负责人参与了此次会议。
农家乐起源地: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现郫都区)农科村
关于全国乡村旅游经验发展交流现场会议为什么选址成都,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来也股份创始人杨振之有着自己的看法。“除了四川在乡村旅游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之外,其实四川省成都市也是我国乡村旅游发源地。1986年,在郫县的农科村产生了农家乐这种旅游消费形式。”
“当时主要是成都市市民到乡村去休闲,通常一天不住宿,吃两顿饭,然后按照成都的游乐方式打打麻将,在田园里面进行一些采摘活动。”杨振之向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谈及最初乡村旅游萌芽的样态时说。
80年代后期的青城后山,很多“民宿”应运而生。“当时青城后山都有几万张到10万张床位了,所以这个实际上‘民宿’也是发源于四川的。”杨振之告诉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由于在当时乡村旅游消费较低,到了90年代初期,这种形式在全国被广泛的接受,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作为一个产业发展方向,政府开始统一规划管理。
集中规划管理之后:乡村旅游变成旅游景区
“在集中统一规划管理之后,第二阶段乡村旅游都变成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变成了旅游景区。例如成都三圣乡的红砂村就秉承了这种设计。”杨振之说。“浙江腾头村也是4A景区,按照景区化的运营管理方式运行。到目前为止,国内很多旅游发展的方式都是按这种方式来。”
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形成了观光农业的一种发展方向。这种模式也成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
如何让农业和旅游产业更加深度融合?深度融合过后,比如说土地流转,农民的增产增收的渠道更多,他可以入股,可以分红。可以自己做农家乐、餐饮、住宿、文创产品。
乡村旅游提质发展:应走向中高端的乡村度假形式
杨振之认为,农家乐项目仅限于谋求“消费闭环”。大多提供住宿、正餐、游乐乃至采摘等服务和活动,试图将游客的消费全部留在围墙之内,这种“小闭环”不利于“大发展”。
他举例说明,最近几年兴起的浙江莫干山“民宿”使得游客在乡村居住形态走向了一个中端和高端的发展。大量的城市人对于乡村旅游不仅仅限于观光农业的流露方式,更多的就是他们居住在乡村,带有乡村度假的形式。
对于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的发展方向,杨振之认为。乡村度假是全球旅游的产业高端。全球顶级目的地实际大多以乡村度假为主导。大众的故乡情结令乡村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标签,托斯卡纳、普罗旺斯、阿尔卑斯山地区等实则都是以乡村资源为核心的世界级旅游度假目的地。
杨振之建议,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乡村度假首先适宜统筹安排三农问题和三生空间。乡村度假要旨在供给一种令访客“有感觉”的生活方式,这实则需要乡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高度和谐,并良好兼容宜游和宜居诉求,真正成就“诗意的栖居”。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
编辑:彭宛聆
审核:何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