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0月25-26日,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成都安仁古镇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负责人参与了此次会议。据悉,成都于20世纪80年代率先于全国发展乡村旅游,郫都区农科村是中国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会议期间,与会嘉宾还对四川省郫都区战旗村、蒲江县明月村、崇州市竹艺村、大邑县安仁镇进行了实地调研。
会议现场,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旭光介绍了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目前,成都市共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8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乡村田园类)55个,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4个,省级示范县(镇、村)、示范基地、度假区68个;以及星级农家乐及乡村酒店422家。2017年,全市乡村旅游累计接待人数1.08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327.6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5.69%、25.55%。
完善乡村设施配套
推进消费场景品质化
基础设施完善提升是游客旅游体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了解到,成都市今年投入4亿元用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投入1.3亿元用于实施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示范创新项目建设;启动实施了农村四好公路建设,规划到2022年投资54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00公里,推动乡村全域景观化。
成都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为骨架,启动建设天府绿道体系,计划到2022年投入500亿元建成绿道5000公里,到2035年建成1.69万公里的世界城市最长绿道体系。计划到2022年投资20亿元完成1000 个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打造一批精品林盘景区,形成林在田中、院在林中的新型林盘聚落体系,努力使川西林盘成为乡村旅游田园景观的璀璨明珠。
转变发展模式
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多元化
据介绍,通过深挖文化内涵,成都市将乡村旅游要素由观光为主向商贸、文创、休闲、体验和度假转变,乡村旅游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如在传统农家乐基础上,鼓励发展特色主题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了新都花香果居龙泽园、简阳盛地农庄等一批特色休闲农庄。因地制宜,改造利用乡村闲置资源,开发了温江淼兮帐篷客酒店、崇州凡朴生活等特色民宿。借助新农村建设,依托乡村特色文脉和遗址遗迹,引入艺术家和时尚精英等“新村民”参与创意开发和经营,打造了蒲江明月国际陶艺村、邛崃“十方窑”遗址公园等特色村落。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景区化建设标准,依托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资源,形成了龙泉驿洛带古镇、崇州街子古镇等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同时,积极支持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和培育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合作社已有1165家。探索“公司+设计师联盟+集体经济组织+协会”等多种经营模式。
深挖旅游资源
推动乡村旅游品牌化
如何满足各种游客的旅游需求?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发现,成都市突出旅游主题,推出赏花(春)、避暑(夏)、养生(秋)、玩雪(冬)四季特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每年推出20条主题乡村旅游线路。深挖乡风民俗,利用花木生长和假日经济,每年举办200场以上特色节庆活动,实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节庆”。
此外,成都市还采取节会营销、媒体营销、平台营销等多种形式,形成行业联动、线上线下共同宣传营销之势,并搭建乡村旅游智慧营销平台,通过特色产品展示、接待能力查询、消费需求匹配、运营监督管理等功能,服务旅游企业、乡村酒店及星级农家乐达到7000多家,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体系。
据介绍,下一步成都将积极发挥成都“主干”作用,依托成都市作为四川首位城市人才、资金、科技、信息等要素集聚优势,搭建农村土地交易服务、科技创新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品牌孵化服务、农产品交易服务、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服务、农业博览服务等辐射带动全川的“七大共享平台”,遵循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农商文旅体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一批国内领先的以乡村体验、度假养生为主题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培育一批中国度假乡村、精品民宿、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
编辑:彭宛聆
审核:何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