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牛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一首几百年来流传的民谣,引出了一座天大的宝藏。而当这些在水底沉睡了几百年的宝藏现身在你面前时,又是否会让你惊叹连连?今天下午两点,《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在四川博物院临展二厅与观众见面,521件珍贵的出水文物鲜活地印证了流传百年的沉银传说。
本次展览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江口沉银”,主要展示江口遗址出水的相关文物,分为大西政权、金银充库、江口鏖战三个单元,展出文物包括国内首次发现的明代藩王金宝实物──蜀王金宝,明藩王府以及张献忠册封妃嫔的金、银册,佐证江口沉银遗址为战场遗址的三眼火铳,张献忠嘉奖部将所用的“西王赏功”金、银币等珍贵文物。这其中,尤以“蜀王金宝”尤为珍贵,在当时,每个王府拥有的金宝只有惟一一枚,在分封时代代传袭,此枚金宝其乌龟造型的钮已经断离,但仍可清楚辨识出底部篆书的“蜀”字,因此可以确认为蜀王金宝。
在众多展品中,“西王赏功”金币也是价值连城,张献忠当年作为大西王时,曾用“西王赏功”金银币嘉奖获得战功的部将,在江口沉银遗址发掘之前,因其存世稀少,一枚“西王赏功”金币曾经在2011年嘉德士春季拍卖会上,以230万元的价格成交。而在江口考古发掘过程中,就出水了200余枚“西王赏功”金、银币。
而这件在江水中浸泡数百年,锈迹斑斑的三眼火铳尽管不如其他金器亮眼,在当年却是威力巨大的武器,既可以远距离射杀敌人,也可近战砸击。它的出水,为佐证江口遗址为战场遗址性质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并且印证了文献中战争曾采用了火器进攻的记载。
展览的第二部分“水下考古”,主要展示了江口遗址考古过程中所使用的新方法、新技术,这个部分同样分为三个单元:新尝试──围堰考古、新方法──科技考古、公众考古。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不仅是我国考古界首次在内水区域采用围堰技术发掘,还运用了大量当代科技手段探测,是我国水下考古发展史中重要的实践。同时这也是我省首次进行水下考古发掘,其围堰面积之大,开创了内陆河流考古的先河。
为配合此次展览,四川博物院除了会推出特色专家语音导览,考古专家导赏及直播等活动外,还将开设不低于5场的3个系列学术讲座:包括以四川大学霍巍教授的《成都与古代丝绸之路》为代表的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共讲座系列;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主讲的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讲座系列;以巴蜀文化专家袁庭栋为代表的明代四川历史讲座系列。帮助前来参观的市民和游客更好的了解相关历史知识。
今年6月26日至9月26日,“江口沉银”考古成果展曾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与全国观众见面,此次回川首秀,展览将从即日起持续至明年1月18日,市民朋友可凭有效身份证件领取门票免费观展。
新闻链接:
清代文献记载,1646年,明朝末年著名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顺岷江南下转移财物,在岷江主河道和府河交汇处,遭明将杨展伏击,战败船沉。2013年,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因为文物盗掘案件,发现了张献忠旷世宝藏的踪迹,警方梳理出6个盗掘团伙、3个倒卖团伙,涉案人员40余人,涉及全国10多个省市,最终将千余件涉案文物全部追回。2015年底,来自国内多家文博机构的10多名专家聚集在彭山,经过多番调研与讨论,基本确定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即为历史记载的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经过一系列科学勘探后,2017年初,江口遗址开始了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大量金银文物陆续重现于世,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也顺利当选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国内众多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传说、记载中的几处皇家藏宝中唯一被找到,且是由考古机构科学发掘出的批量宝藏;出水文物数量之多、等级之高、种类之丰富,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
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在第一阶段的水下考古发掘中取得的重大突破:
“三项第一”──
国内第一次内水围堰考古;
国内第一次考古发掘直接与民间传说相印证的最高级别沉宝遗址发掘;
国内第一次发现张献忠册封妃嫔金册。
“五项之最”──
数量最多的“西王赏功”金银币,本次已出水200余枚;
数量最多的明代册封藩王金银册,出水明代册封藩王、郡王和妃子的金册、银册20余页;
数量最多的国内明代官银,出水明代官府刻有铭文的五十两银锭200余枚;
数量最多的大西政权高等级文物,已出水文物1000余件;
数量最多的金银首饰,已出水金银戒指、耳环、手镯等共计45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