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现在觉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过了,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贫困户看到了希望。”杨青亮笑着说。
杨青亮家住勒乌镇新开村,在世代都为农村的成长背景下,年轻时只接受过一般教育,终因家庭负担重,继承父业开始种地,但因耕地较少亩,位置偏,产量低,家中母亲和爱人患有长期慢性病,全家5口人生活非常困难,是全村知晓的贫困户。
作为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的杨青亮,家庭人口多,家境十分艰苦,因在初中毕业后,他辍学回家务农。
面对家里的几亩薄田,他下定了决心:这片贫瘠的土地既然养活了父辈们,同样也能养活自己一家人,就是种田,也要干出个样来。
但现实让他更加不能承受之重的是,其母亲年老多病,时不时就要到医院去检查,妻子又患有长期慢性病,每个月都需要花费大额的药费。两个孩子读书也需要生活费,家庭的重担压在了杨青亮单薄的肩膀上,生活的压力让他无法喘息。他也想过出去打工,但是外出打工就无法照料家里的老母亲和长期患病的妻子。
面对困境,杨青亮说:“生活越是艰难就越不能放弃,自己是全家人的希望,压力越大越不能等靠要,自己不找出路,谁也帮不了自己。”
“第一不能出门,第二在家种地也不见成效,要想脱贫只有另找出路,当时自己有了发展养殖的念头。”杨青亮告诉记者,当时他心里想一定要改变这种以地为生的面貌,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既然发展种植无法改变现状,那就尝试发展养殖业。
2014年,通过镇村干部一系列的摸底排查,杨青亮一家被正式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扶贫让他看到了改变命运,摆脱贫穷的希望,于是,他决定转变思路搞养殖。
虽然有了想法,但是发展什么都需要技术、要资金。技术自己可以学,资金没有就只能靠借,走亲访友四处筹措资金,在筹措资金的时候也灰心过,他告诉记者,在自己朋友那里借钱搞养殖的时候,有时也被他们嘲笑过,说他根本没有偿还能力。
没有钱,就什么希望都没有了,当时的他也打算过放弃,但是在镇村干部、包村干部的鼓励下,他与帮扶责任人商量后,帮扶责任人积极为其争取项目资金,他自己东拼西凑,在亲戚和朋友的支持下,首先购买六头种牛,牛是买回来了,但是要养好就并不容易了,既要懂得科学的饲养,还要有实干的精神。必须要勤劳吃苦,为此他积极的联系镇村干部,邀请镇畜牧站工作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同时他四处拜师学艺,通过报纸、电视、上网等各种途径了解最新的资讯。自己也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增强致富本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通过努力,杨青亮2017年退出贫困户,当年通过销售牛奶产生效益6000余元,销售肉牛20000余元。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8000余元。有了收入上的改观,加之帮扶责任人和镇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他更加坚定了发展产业和脱贫致富的信心。
2017年顺利脱贫后,杨青亮心怀感恩、引导致富路。与同村的几个相对贫困群众一起成立了“奔康”合作社,杨青亮在脱贫产业稳步发展的过程中,并未就此满足,因为他有了自己的想法。
自己富不算富,必须在自己富裕的同时,更要带动其他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共同发展。因此他将学到的养殖知识结合自身摸索出来的经验,总结了简单易学的养牛技术。在同村老百姓的圈舍中,在自己的养殖基地里,在家里、在路上,随时随地的向其他村民传授养殖经验知识,各种常见病症的防治技术。并且向村民们宣传脱贫政策,引导贫困户积极发展产业,引导贫困户树立积极的脱贫观念。
2017年,他把自家的1.5亩地租了出去,租了13年,每年都有点固定收入,剩下的3亩地自己种草喂牛,奶牛每天可产奶20至30斤。杨青亮说:“今年年初我还购买了三轮车,一万多块呢,专门用来给奶牛运粮食。”
记者看到客厅两面墙上贴的奖状,问他是怎样看待孩子们的读书教育。杨青亮激动地说:“自己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只要娃些愿意读书,我们肯定要全力支持,放弃他们的读书机会就相当于放弃我们一家人的未来。”
杨青亮现在一共养了37头牛,大部分都放养在山上,每年都会有4、5只出售。他告诉记者:“只要自己勤劳努力,就一定能够摆脱贫困,致富奔康,他会将这份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化作今后人生发展的动力,回报社会的关心。”
(图片来源:金川宣传部)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卢成
编辑:彭宛聆
审核:何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