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军令状” 到2023年力争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每年降0.5个百分点以上

2018-08-29 08:59:26   新华社

记者28日获悉,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起草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已结束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据了解,方案近期将正式印发实施。

为防控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到2030年,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25%以上。

征求意见稿对社会各方的责任进行明确,并提出了具体措施,如: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考试次数等。

征求意见稿规定,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严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将视力健康纳入素质教育,将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课业负担等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据新华社

新华时评

控近视,要先治“短视”

近视高发,折射出的是素质教育的“短视”。望子成龙的家长与追求高升学率的学校片面强调“智”的发展,牺牲原本应在户外奔跑嬉戏的时间,孩子被长时间圈在室内,应对各类作业、参加各种补习班,周末也鲜有休息,缺乏自然光照,导致眼睛持续疲劳无法得到有效缓解。

近视高发,折射出的是家庭陪伴的“短视”。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就将电视机打开,或者把手机、平板电脑扔给孩子,让他们自己看动画片、玩游戏,是许多家庭常见的场景。沉迷“电子产品”大大增加了孩子们罹患眼疾的风险,造成近视甚至失明。

近视高发,折射出的是健康认知的“短视”。由于近视不是致命性疾病,发展过程又比较长,所以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对青少年视力恶化的严重性重视远远不够,不少人认为,近视“没什么大不了”,戴上眼镜就可以了。事实上,高度近视不仅可能致使发生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成为部分致盲和视力损伤的重要原因,从长远看,近视具有遗传性,还将影响下一代的健康趋势和国民体质。

防控近视,首先要矫正“短视”。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卫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有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家庭等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控效果。“要结合深化教育改革,拿出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案,并督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抓好落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新华社)

我国青少年视力怎么样?

一组数据

视力不良检出率

四年级36.5% 八年级65.3%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65.3%。而据此前由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白皮书显示,我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患病率都超过了70%,且在逐年增加。据估算,2012年,各类视力缺陷导致的社会经济成本约6800多亿元。

两大“杀手”

课业负担重 沉迷电子产品

“近距离长时间用眼”和“缺乏户外活动”是近视的主要诱因,而课业负担重和沉迷电子产品则加剧了青少年的近距离长时间用眼和户外活动缺乏。

“孩子除了体育课,几乎没什么户外运动,晚上和周末要上课外班、写作业,还要学画画、练琴。”北京一名四年级小学生的家长说。

电子产品的普及也成为近视低龄化的重要原因。为了不让孩子哭闹,家长把手机或平板电脑给孩子看视频、玩游戏。而这些电子产品会影响孩子视力。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