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头戏”,但雾霾却成为影响绿色发展一个不小的因素。成都地区因地形的复杂性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要做到空气质量的精准预测其实并不容易。但是!成都在低碳城市建设上一直在行动,最近传来一个好消息──成都已经能够准确预测雾霾了!
CDAQS──成都已能准确预测雾霾
在成都,有这样一个自主研发的空气质量预报系统(CDAQS),通过这一预测系统可以实现成都地区空气质量的精准预测,预测时间是未来2—8天内。支撑这一系统的则是背后巨大的数据库,系统使用了来自美国的开源模型CMAQ,研发团队为它填充了专属于成都的排放清单和技术灵魂。
预报系统结合成都市特殊地理气象条件,综合利用成都市源排放清单、大气环境监测、气象数值预报、颗粒物源解析、臭氧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科研成果深入本地化。
比如未来几天,哪个区域空气质量不好?污染原因是什么?都可以通过这个系统来预测,还能指导下一步具体制定解决方案。
扁鹊“治未病” 成都未“病”先防雾霾
扁鹊“治未病”故事的寓意有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之后要早期治疗,三是病后积极采取措施促使康复与防止复发。而成都市自有知识产权的空气质量预报系统(CDAQS)就是体现了成都的扁鹊“治未病”的寓意。
预报系统的建成不仅让相关部门具备了提前预知污染过程的能力,更是具备了对科研力量排兵布阵的能力。能够提前针对污染过程开展观测更好分析成因;对管控措施进行评估从而优化管控方法;协助开展空气质量管控措施,科研工作多了一个与实际结合的立足点,形成了来源、成因、预报、治理、评估的工作闭环。
七年 4个月 1200个情景
然而做到这一切并不容易。这一定要说说它背后的几个数据──七年、4个月、1200个情景。这些数字都是在研发系统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你能想象如此大的工程量,却是来自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的青年小伙陆成伟带头研发的吗?通过大量的数据研究,将数据载入模型系统,让系统成为真正可以为成都所用的实用系统。
气象条件的复杂性为空气质量预报工作提出了先天挑战,早期某数值预报系统对成都市的预报准确率仅在30%左右,而空气质量预报效果的提高需要从根源入手。另外还要抓准污染排放特征,排多少、在哪排、什么时候排,而围绕这些关键,需要开展的工作却是繁重的,背后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直面这些问题的人,却是一帮来自基层科研单位的年轻科研工作者,要挑战的却是很多专家都没有弄清楚的问题。
主创人员陆成伟说:“睡到半夜,想到一个数据也会马上爬起来研究,这背后花费的时间精力可能很多人都没办法坚持下来。”为了让空气质量数值模型预测结果更加精确、科学,陆成伟对模型相关参数进行了本地化,并带领课题组耗时四个月完成了1200余个方案的模拟和分析,熬了无数个通宵,最终得到一个适用于成都特殊地理、气象和排放现状的优化方案。
当前成都正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绿色低碳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宜居环境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成为促进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坚持国际视野增强责任使命更是新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