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如何影响市民生活?

2018-05-31 22:37:55   成都全搜索

5月31日报道  今(31)日下午,成都市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工作会召开,会上发布了《成都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报告(2017)》(下称《报告》),也部署了成都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的下一步工作。

成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已经给市民带来了什么?将如何影响未来的都市生活?记者从会上为你带回了答案。

新增绿地810万平方米 绕城内“清零”燃煤锅炉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成都绿色低碳制度体系、产业体系、城市体系、能源体系、消费体系、碳汇体系、低碳发展基础能力等方面纵深推进,成都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

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绕城高速以内燃煤锅炉已全部“清零”,“电能替代”成效显著,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30万吨。电力、燃气等能源价格改革2017年降低成本约7.5亿元,全市新增绿地810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9.1%,湿地保有量达2.86万公顷,白鹭湾城市湿地公园获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据了解,市经信委推动全市水泥、平板玻璃、火电等典型传统行业全部实现全行业绿色化改造升级,2017年完成100户企业落后产能淘汰目标,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223万吨。2017年全市新登记绿色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增长59.96%,新增注册资本523.88亿元,居“六大新经济形态”第2位。

节水2579万立方米  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23%

会上,《成都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17年成都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同比分别下降3.21%和5.5%,清洁能源消费占比55.4%,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全市(市区)节水量达2579万立方米,中心城区重点工业用水户重复利用率达到91.1%,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持续下降。在强化污染物减排方面,2017年,实现年节约标准煤8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23万吨。此外,在加强固废处置能力建设方面,开展静脉产业园区建设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生活垃圾焚烧、餐厨垃圾、医疗垃圾、垃圾剩滤液处置能力分别达6000吨/日、200吨/日、120吨/日和2000吨/日。

据了解,成都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推广绿色建筑、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构建绿色生活新风尚。2017年,城市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运营里程达到179公里,日均客流量约320万人次,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率提升到35%;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4万辆,累计建成充换电站296座、充电桩近万个。2017年,新增生活垃圾分类覆盖居民63万户,新增覆盖居民小区1500余个,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23%,全市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居民累计达126万户。《报告》显示,2017年,成都优良天数达235天,与2013年相比增加103天;PM10、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88微克/立方米和56微克/立方米,为近五年最好水平。

共享单车、绿色账户…… 未来将这样影响市民生活

展望未来成都绿色低碳发展,成都将强力实施电能替代,推广应用电锅炉等新装备,采用新技术改造电控、传输驱动等重要工艺设备;加快实施环保发电厂项目,金堂环保发电厂、成都隆丰环保发电厂以及成都邓双、大林、简阳、万兴二期、宝林环保发电厂全面开工建设,将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形成新局面。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成都将继续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持续扩大城市公交的新能源汽车使用比例,提升发展共享单车,实施天府锦城生态公园、天府中心、都江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绿色发展参与感将更加强烈,成都正创新模式开展绿色回收,运用现代网络科技,开展网上预约,上门回收,同时鼓励居民建立绿色账户,通过绿色账户积累绿色贡献值或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再生产品、公交免乘次数、共享单车免骑次数等,居民对绿色发展成果的参与感、共鸣感与获得感将得到提升。

成都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工作将继续围绕重点任务抓落实,突出重点,“逗硬”考核,积极对接全国碳交易市场,做好2家发电企业入市交易基础工作。依托中国社科院及专业智库,加快“成都市碳排放权交易及其管理制度建设”重大课题攻关,做好成果转化。积极稳妥、协调有序地推进涵盖配额碳市场、减排碳市场和普惠碳市场的复合市场体系,丰富绿色经济发展应用场景。

同时,依托专业机构开展绿色经济碳普惠应用场景6个示范项目建设,加强绿色低碳国际合作,办好联合国人居署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策划实施全省首个“会议造林碳中和”项目等,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低碳城市影响力。

实习记者 杨静静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