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新:汶川抗震救灾战场上最温暖的色彩

2018-05-12 21:19:50   四川发布

今年是汶川大地震10周年。这次地震,造成近7万名同胞遇难,1.8万名同胞失踪,直接经济损失约8451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原成都军区联勤部政委郭正新撰文,回忆10年前抗震救灾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儿。以下为全文:

图片由作者提供

10年前,我在成都军区联勤部任政委。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正准备上班。突然,响起一阵隆隆的轰鸣声,同时房屋剧烈地晃动起来。凭着1970年参加过云南通海大地震救灾的经验,我意识到这是一场高烈度地震,急忙和家人跑出了屋子。

大约两分钟后,大地停止了颤动,我快步赶到离宿舍不足300米的联勤部办公区。

此时,办公区大门周围已聚集了七八个干部。我把司令部的一名参谋叫到身边,口述了4点要求,请他想办法立即通知驻四川的联勤部队:一、人员迅速撤离建筑物,到附近相对安全的地域;二、关注灾情发展,做好抗震救灾准备;三、尽快恢复通信,保证上下互联互通;四、严格各级值班,及时报告情况。

因地震造成通信中断,我令一名干部赶往成都北较场,向成都军区作战部报告联勤部所在地西较场的安全情况,并请示军区有什么任务;令另一名干部赶到军区总医院,那里有1600多名住院病人,其中有约200名军队老干部,对他们的安危,我十分担忧。

图片由作者提供

14时45分左右,我们收到了汶川发生7.8级地震(后修正为8.0级)的通报,并接到军区李世明司令员、张海阳政委下达的"驻灾区部队就近全力救灾",其他部队"迅即做好救灾准备"的号令,军区联勤部和所属部队迅速进入了临战状态。

强烈的地震波,一瞬间震动了北京城,震惊了中南海。在第一时间,胡锦涛同志作出重要批示,紧急召开政治局常委会部署救灾工作。刚从外地视察回京的温家宝同志,征尘未掸,立即亲赴灾区。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也亲临一线看望群众、指导救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伟大抗震救灾斗争。

图片由作者提供

图片由作者提供

在抗震救灾中,作为一名军队指挥员,我几乎跑遍了所有重灾区,深切感受到在救灾战场上,处处闪耀着几道亮丽的色彩,它们构成了一幅幅英勇悲壮、感天动地的画卷。

绿色----奋战在救灾一线的人民子弟兵

国防绿,这是人们对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服装颜色的统称。在汶川抗震救灾战场上,哪里最危险,哪里最艰苦,哪里最需要,哪里任务最重,哪里就闪耀着国防绿。

汶川大地震,造成几百万群众被困,十几万人被埋被圧。灾情火急,人命关天。党中央果断决策,火速调集14.6万人民子弟兵紧急岀动,驰援灾区。

图片由作者提供

图片由作者提供

部队集结主要采取两种输送方式,一是空军和地方运力结合,动用12架客机和22架军用运输机,不间断飞行78架次,快速投送10891名官兵紧急入川;二是铁路运输和摩托化开进结合,以超常速度投送后续部队。

成都军区联勤部担负部队集结的运输保障任务,我们紧急调集了所属汽车部队的1300台车辆,并征用地方客、货车6000多辆,进行人员、物资的倒运和前送。

图片由作者提供

驻云南某集团军首批救灾部队8000人,在受令后4小时,首趟火车专列即发出,震后两天人员全部到位,军列运行速度达到平时两倍以上。某空降军从两省3市出发,多机场起飞,多机型并用,成为第一支到达灾区的外区部队。济南军区某团发扬"铁军"精神,一昼夜摩托化行军1200公里急赴灾区。海军某陆战旅穿越5省、市,行程近2000公里,历时43小时,从湛江向灾区奔袭。第二炮兵3000多名官兵、600多台工程装备,分别从7个省、市紧急赶赴灾区。

 

图片由作者提供

5月14日,解放军总后勤部向灾区紧急空运50支医疗队,多架飞机已临空成都而因气候原因改降别的机场。我部提前派出军代表进驻6个备用机场协调,安排200多台车辆在各机场候降转运,确保了空运医疗队在最短时间内抵达灾区开展救援。

在部队向灾区集结的那几天,我们夜以继日地工作,两三天都未合过眼。

数日之间,军队先后调遣14万多官兵救灾,涉及地域之广、运用力量之多、投入速度之快,创下了我军救灾历史纪录。国外媒体称,中国军队在震后反应之快令世界震惊,并称这一壮举为"救援大长征"。

图片由作者提供

特大地震突如其来,救灾大军突如其来,兵马已动,"粮草"必须跟上。

我部迅即反应,紧急部署保障力量,先后分方向开设10个野战兵站,展开76支加油、供水、供电、淋浴、洗涤、修理分队和1700余台运输车,并由业务部门协调7家银行网点、16个军供站、38家供应商,103个地方加油站和地方运力,构成覆盖全域、相互衔接、军民结合的保障体系。

图片由作者提供

 

图片由作者提供

特大地震使一些重灾区山崩地裂,道路损毁,通信瘫痪,与外界失去联络,音讯全无。灾情怎样?群众是生是死?各级领导心急如焚。

驻渝某集团军组成一支突击队,于当晚10时徒步向震中映秀镇出发。

一路上在余震中颤抖的山体不断出现滑坡,巨大的石块轰隆隆往下掉。他们舍生忘死,在夜暗中艰难前行,克服重重险阻,于13日12时到达震中,第一时间报告了灾情 。

图片由作者提供

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带领200名官兵,不顾频发的余震和不断滑落的巨石,顶着滂沱大雨,冒死越过水坝、危桥和一处处泥石流,历经31小时,徒步强行军90公里,于13日23时15分到达汶川县城,用海事卫星电话首次报告汶川灾情。

图片由作者提供

空降兵研究所48岁的大校所长李振波,率由侦察、通信、引导等多个专业共15名技术骨干组成的特种侦察小分队,14日12时15分,在无对空指挥,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的条件下,第一个跳离机仓,带领队员从4999米的高空伞降到地形险峻的茂县,及时报告了灾情。

这样的伞降高度,在世界军事航空史上少有。

图片由作者提供

图片由作者提供

救灾官兵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最危急的地区,担负最艰巨的任务,展开了一场与死神争抢时间、争夺生命的生死大营救。

图片由作者提供

14日,济南军区某师1300名官兵整建制徒步进入映秀。他们不顾长途奔袭和20多个小时未休息的极度疲劳,与驻渝某师官兵并肩战斗,争分夺秒地抢救被埋群众。因道路中断大型救灾设备进不来,官兵们只能艰难地用手抠、用锹铲、用镐挖,用已磨出血的双手抬水泥板,昼夜不停地从废墟中救出了一名又一名已经奄奄一息的群众。

图片由作者提供

地震后的北川已经惨不忍睹,县城几乎夷为平地。一些看上去没有倒塌的楼房,其实已塌下去一两层,楼体已被震酥,幸存者大多被埋在废墟深处。

13日零时35分,驻渝某师装甲团1500人赶到北川。当天,该团就救出被埋群众211人,运送重伤员260人,转移疏散受灾群众5000余人。随后,他们与也在第一时间赶来的驻滇某师等几支部队一道,全面展开对整个城区的搜救。罗梦夕、"芭蕾女孩"李月、"敬礼娃娃"郎铮等几百条生命,被官兵们从死亡线上挽救了回来。

5月17日,我带领一支后勤小分队携带物资,绕过一块块横卧在公路上的巨石赶到北川。此时的北川,弥漫着尸体和消毒水散发出的气味。我到了装甲团指挥所,为他们䃼充了一些给养,并与正在城区搜救的团政委时天聃通电话询问情况。时政委在电话中说:"为老百姓解除危难,是子弟兵的天职。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用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上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们也要抢救到底,决不放弃"。短短的几句话,表达了十几万救灾大军共同的决心。

图片由作者提供

图片由作者提供

绵阳游仙区人武部部长郑强,奉命率110名民兵紧急驰援北川。他和妻子都是北川人,双方有36名直系亲属居住在北川。在得知16名亲人遇难、其余下落不明的消息后,他强忍悲痛,组织民兵连续3天3夜奋战在救灾一线,先后救出受困群众1500余人,收殓掩埋尸体300余具,装卸救灾物资200多吨。

图片由作者提供

图片由作者提供

在青川、平武、理县、茂县、都江堰、什邡、彭州、绵竹等一个个重灾区,官兵们临危不惧,争分夺秒,连续100多小时奋战在余震不止的瓦砾废墟上。救灾第一阶段的前4天,各部队解救、转移被困群众数万人。

图片由作者提供

强震突发,巨大的泥石流、塌方等,把山高、谷深、林密的10余万平方公里重灾区,瞬间分割成一个个令人楸心的"孤岛。

5月16日,胡锦涛同志飞赴灾区,实地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他得知山区的村庄因道路中断乡亲们急需救援的情况后,立即指示部队在进入所有乡镇的基础上,尽快进入所有村庄,排查每一户倒塌房屋,竭尽全力搜救被困群众。

遵照这一指示,从5月17日至8月12日,救灾部队先后投入10万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开展了4轮"进村入户"救援行动。19日14时28分,首批救援人员全部进入灾情最重的174个乡镇、1480个行政村。之后,救援范围扩大至274个乡镇、2480个行政村,并对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极重灾区的184个乡镇、1182个行政村进行了重点救援。

图片由作者提供

图片由作者提供

为了打好"进村入户"这场硬仗,近百名将军亲率一支支突击队,冒着余震塌方,迎着乱石飞滚,爬山涉水,徒步向边远村寨挺进。青川县北兴村有123名群众被困,其中113人受伤,还有2名孕妇。

某部官兵翻越4座海拔2200米的高山,采取跪、爬交替的方式,将所有伤病员背运出来,官兵的膝盖和裤子全被磨破,鲜血湿透了迷彩服,好几名战士在完成任务后当场昏倒。见此情景,群众泣不成声、跪倒在地。当时,我正在青川的一个军队医疗队检查工作。看见送伤员的官兵裤腿上的斑斑血迹、衣服上的块块汗渍,手臂上的道道血㢃,我既心疼又为有这样的年轻战友而骄傲。

图片由作者提供

图片由作者提供

面对地动山摇、屋倒人亡的惨烈情景,广大官兵视人民生命高于一切,舍生忘死抢险救人,充分表现出无所畏惧、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济南军区某红军师实习士官武文斌在连续奋战35天后,因过度劳累导致肺部大出血,光荣牺牲。数万名群众自发为这位年仅26岁的士兵送行,数千个花圈摆满他的灵堂和道路两旁,上千人签名为他请功。

图片由作者提供

图片由作者提供

某陆航团超强度飞行2073驾次,抢运救急物资661吨,运送伤员和受困群众3200余人。5月31日下午,该团邱光华机组到理县执行任务返回途中,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邱光华和战友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5位机组成员全部遇难。再过11个月,邱光华就将到龄停飞,他主动找团领导请战,先后飞行63驾次,多次超常规、超极限飞入重灾区。

图片由作者提供

图片由作者提供

6月16日,在参加遇难烈士追悼会后,我主持举行了给亲属赠送保险金的仪式。亲属们或是未过门的妻子、或是刚满周岁的女儿、或是失去独子的父母,还有的是体弱多病的老母亲,我握住他们的手,禁不住流下眼泪。我在仪式上激动地说:"英雄走了,但中华大地上永远矗立着他们的丰碑;英雄走了,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郭正新(原成都军区联勤部政委)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