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道路两旁粉红色的桃花与远处融合了现代建筑风格的藏寨交相辉映;广场上,村民们踩着统一的节拍,舒展衣袖,跳起了锅庄舞……这里是黑水,崭新的黑水。
湛蓝的天空,巍峨的高山,好似藏家儿女火热的情怀。10年前的一场特大地震,山清水秀的黑水县满目疮痍,而十年后的今天,黑水县蝶变重生,焕然一新。
“美丽的格桑花,是我感恩的心,恩人们请放心,我们用新黑水回报您……”5月11日上午,甲足村的村民们穿着盛装,舒展衣袖,跳起了锅庄,来感谢黑水的恩人,他们的亲人。
有盛装,还有美景,这美景就是黑水人的美好生活。而亲人则是因 “5·12”汶川特大地震让阿坝州黑水县和吉林省两个远隔千山万水的地方紧紧联系在一起,现在重返黑水的吉林援建单位人员。
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谷。蜿蜒的盘山路令人胸腹有如翻江倒海,恨不能将胆汁都吐干净。待到踏上黑水县的土地,蓝天、白云、碧水,以及热情好客的黑水人,马上一扫旅途中的阴霾,心情也豁然开朗起来。
这是丁进辉8年前初次来到黑水时的感受。2010年,丁进辉吉林财经大学毕业后,响应《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项目》,作为一名灾后重建志愿者,来到了四川阿坝州黑水县。这位来自吉林省白山市的小伙做出这个大胆的决定,缘于他的“西部情结”。
大学毕业时,正好学校发起“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的西部计划,他立刻就报了名。丁进辉说,“报名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西部情结’。汶川大地震时,我每天都关注这里的灾情,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地援助浪潮深深打动了我。我要去那里,为灾区重建尽一份力。”
来到黑水县后,他一头扎进基层,先后在扎窝乡和麻窝乡工作。虽然工作量很大,但他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在谈到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时,他憨笑着说:“刚来时有太多不习惯。一是语言不通,再一个就是这里一到晚上经常停电,更别说娱乐活动了。”
“我也曾想过回家,但天天跟这里的百姓打交道,他们淳朴、善良,对我非常热情,也非常关心,慢慢地我舍不得离开他们了。”丁进辉说,“黑水缺人、缺技术,虽然我的力量有限,但多一个人总是好的。”
现在,丁进辉不仅娶了当地的藏族姑娘,还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他把根深深地扎在了他热爱的这片土地上。
2009年,来自吉林省松原市的王国富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分配到黑水县知木林乡人民政府支援灾后重建工作。2011年12月,王国富转聘为黑水县“一村一名大学生”服务于知木林乡乌木树村,任乌木树村党支部副书记;2016年8月转聘为知木林乡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
“初到黑水县,给我的印象是山高路险,农业基础差,农村底子薄。”王国富说,“现如今,这里的变化可大了。”王国富翻出材料,上面记载着黑水县10年来的精彩数据──全县年均粮食总产基本稳定在1.5万吨左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1998元增加到2017年的11575元,年均递增24.25%……
“这些变化来自于哪?”王国富自问自答,“来自于党,也来自黑水人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我现在就是黑水人,永远都是。”王国富激动地说,“我经历了灾后重建的困难时期和重建后黑水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这里有我的青春,有我的激情,有我的心血与汗水,我的根已深深地扎在这片热土里。”
十年前得一场特大地震,震跨了学校,震跨了桥梁,震跨了千万个家庭的家园,却没有震跨人心。在国家、省、州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吉林省的倾力援助下,黑水县委、县人民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攻坚克难、负重前行,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华丽转身”中实现新发展。现在,川西北高原黑水县猛河两岸的藏乡村寨,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藏式新居在花红柳绿,绿草如茵的大山深处格外耀眼。黑水县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藏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暖阳下的藏乡新寨,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村民的新房顶上迎风招展,勤劳朴实的藏乡群众在田野里播种希望。在绿水青山的黑水县,一幅幅新时代的春天画卷正在蓝天白云的大山深处徐徐铺展。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