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发生地震了,在教室里我们要抱头躲在课桌下或者站在墙角里等相对安全的地方……”5月7日上午,作为震后成立的志愿者组织──德阳市泰田文化善行中心在德阳市城南小学为学生们讲解防灾减灾知识,并开始实践活动。
从一名地震科普工作者到专门从事推动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的组织负责人,杨婕自身经历过三次大地震,让她有了很深的感触。她辞去工作,组建了志愿者队伍,开始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上。她有一个心愿:让防灾减灾知识惠及到千家万户。当面临灾害时,大家都能作出正确的选择逃生。
建立社区救援队 汶川地震中刨出9人
高高瘦瘦、戴着眼镜,说起话来慢条斯理,但做起事来却有雷霆之势。作为德阳市泰田文化善行中心理事长的杨婕曾在旌阳区城南街道办工作,在她的组织下,成立了德阳市首家社区地震救灾应急救援队。
2003年,德阳市地震局与城南街道办合作开展地震科普工作,而杨婕主要负责此事。2004年,第一次科普工作在社区开展。杨婕介绍,当时只是讲了讲唐山大地震带来的危害,也不知道该讲什么,甚至宣传单都很少。由于大家都没有经历过地震,感觉地震离自己很远,所以脑海里也有地震的概念。
即使如此,地震科普工作依然在进行。2005年,在杨婕的组织下,城南街道办组建了德阳首个社区地震救灾应急救援队,这支队伍由民兵、保安等构成,共170多人。当年,杨婕还去北京找到中国地震局,拿到了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因为受到中国地震局的表扬,有了更大的信心。回来后,我们就大力开展地震科普活动,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后来,其他地市州的地震部门还专门来我们这学习。”杨婕说,科普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大家对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了解的也越来越多。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由于之前进行过遇到地震逃生的演练,大家都有序的撤离到安全区域。除了房屋等财产受损外,社区没有发生后一起人员伤亡。不过,地震后,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到了不少伤员,而这些伤员中大多数是来自绵竹等地。
“当时我被安排到医院接待伤员。后来才听说,绵竹汉旺、清平等地受灾严重。”到了晚上8点过,杨婕和170多人的社区地震救灾应急救援队被派往绵竹汉旺的一所小学开展救援。夜色中,这支救援队拿着锄头、铁锹,用手刨等方式进行救援。在参与救援的一周时间里,这支救援队共救出9名伤者。
震后组建社会组织 开展减灾防灾教育及心理辅导
陆陆续续的专业救援队伍进驻灾区开展救援,这支社区救援队也结束了废墟上救人的任务,被派往了汉旺火车站开展受灾人员安置、消洒、物资发放等工作,其中有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给受灾人员进行心理上的疏导,让他们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
“救援队没有开展心理辅导的专家,大家都不懂该怎么去工作。”此时,杨婕想到了德阳市医院有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工作室,于是请求工作室里的专家帮忙。“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心理知识。”
心理专家每次开展工作,杨婕都会跟在后面,一面当助手,一面学习心理知识。杨婕说,那段时间,跟着专家老师学习了不少的东西,也渐渐的明白心理辅导、心理重建对受灾群众、对整个社会是多么的重要。
“可以缓解受灾群众的悲伤情绪,提高他们对生活信心,对党和政府救灾的信心。”据杨婕回忆,当时有两个家庭失去了孩子,而这两个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两家的父母一直陷入悲伤之中,无法自拔。后来,进行心理辅导,跟踪了一年,才渐渐的让两家人好起来。“如果当时没有心理辅导,放任他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意识到心理辅导的重要性,2009年,城南街道办与心理专业机构合作建立了社区心理服务中心,并大面积的开展心理重建工作。杨婕也开始系统学习心理知识。
2013年,辗转到其他街道办工作的杨婕辞职,成立了德阳市泰田文化善行中心,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这项工作中,主要从事减灾防灾教育和培训、心理服务及辅导、应急管理和能力建设培训,以及其他方面。
参与芦山地震救援 两个月心理辅导近3000人
德阳市泰田文化善行中心成立五天后,雅安“芦山地震”发生。第二天,德阳市就派泰田文化善行中心前往灾区进行心理辅导。刚刚成立的组织马上就有了任务,让杨婕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泰田立刻筹集了20万元的物资和10万元的现金前往灾区。“加上专家,当时我们去了7个人,在当地建立了芦山首个地震工作站。”杨婕说,第二批、第三批由多名心理学专家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也陆续奔赴灾区进行救援。
在灾区,泰田主要对学生、官兵和当地的一些受灾群众进行心理辅导。得知学生和老师们对板房缺乏安全感,而学校也没有专门的对大家进行余震教育后,杨婕又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专家们一起商定教学内容,临时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
4月24日,是芦山地震后学校复课的日子。杨婕作为老师,在芦溪县新致小学内,给学生们上了第一节课。她让学生们在自己的额头上画出一个“E”字,然后相互看谁画错了。一堂课下来,让学生们脸上多了笑容。
据悉,地震发生后,泰田为芦山县隆兴中心校、龙门乡中心学习、芦溪镇新致小学、宝胜乡中心学校分别开展了心理辅导“震后第一课”。不仅如此,他们还向受灾群众和抗震救灾武警官兵进行了情绪疏导的心理抚慰工作。
“两个多月下来,为2000名学生,700多名受灾群众和200多名救灾武警官兵进行了心理疏导。”杨婕说,直到现在还有两名工作人员还在芦山开展工作。
经历三次地震 让防灾减灾知识惠及千家万户
今年是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5月7日,杨婕带领着德阳市泰田文化善行中心来到城南小学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在教室里,突然发生地震了,我们该怎么办啊?”课堂上,杨婕提问。随后,下面的学生立即举手。
“应该抱头躲在课桌下,或者站在墙角里,这样可以避免被砸伤。”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说,不能躲在玻璃窗户下,更不能跳楼。
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四川经历了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期间还有无数次的小地震。杨婕也越来越感到普及防震减灾知识的必要性,因此让防震减灾培训、知识走进学校、社区、企业等,成为了她主要做的事。
目前在这方面,泰田拥有2163名来自各地的志愿者、并建有专家工作站,工作站有74名专家长期开展防灾减灾、心理服务、青少年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防灾减灾科普进社区“12345工作法”在全国得以推广。在泰田的积极指导下,7个社区成为“全国综合减灾社区示范社区”,1个社区成为首批“全国地震安全示范社区”,3个社区成为“四川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4所学校成为“四川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指导建立了2个“市级志愿者服务站”。
“虽然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10年,但防震减灾的知识不能让它过去,而是应该在人群中普及开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当面临地震的那一刻,我们能够正确选择逃生的方法,把伤亡减少到最低。”杨婕说,今后的日子,她还如以前一样,尽自己的努力,推动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让科学防灾减灾理念深入人心。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