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品质 打品牌 会东:推进工业产业升级 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2018-05-03 17:57:19   会东县新闻中心

会东地处川滇地轴东沿成矿带,有“攀西矿产资源博物馆”美誉。近年来,会东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国家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为总抓手,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新型工业。

创新发展 焕发新活力

会东县矿产资源丰富,有50余种金属非金属矿,矿产地325处,金红石、铁、铜、铅锌、磷等储量巨大,多年来,会东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县域经济得到极大增幅。

随着全球经济下行衰退,及我国宏观经济进入调整期,以资源的低端开发利用为主的会东工业经济陷入泥潭,萎靡不前。如何让优势资源焕发新颜?会东在“一个愿景、四大目标、六轮驱动”中创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绿色工业经济体系。

“引导企业创新产品、提升品质、打造品牌,让‘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会东县委县政府坚持“内激外引”,大力推动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延伸产业链,盘活产业。

鼓励企业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展开协同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就地利用,开发、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在2017年成熟实施的47个重点项目中,完成工业性投资40.82亿元,工业技改投资10.04亿元。

在引导企业破解难题,激发活力的同时,组织学习考察,主动引进先进地区先进企业技术、资金。在这方面,尤以磷化工突出。2017年6月举行磷化工座谈会,邀请四川大学教授、瓮安磷化工企业家为会东磷化工突围提供智力支持,7月,县委书记刘晓博带队到武汉等地考察磷化工产业,助力会东磷化工延长产业链,发展下游产品,实现产品供给转向“专精尖”。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加速布局。会东工业从逐步实现“绿树成林”,初步形成了黑色矿产、有色金属、磷化工产业、清洁能源等多点开花的产业格局。
绿色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

新时代说经济、说发展,“绿色”才是关键词。近年来,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该县决策层、执行层思想思维深处。特别在工业经济上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改革为动力,开发大资源,发展大产业,培育大企业,绿色发展的成效不断凸显。

“我们结合环保督察,真正将绿色、环保、低耗等理念落到工业生产的每个环节中,直面56个点位197个问题,自查各类细节问题300余个,督促企业完善各项环保技术设施,确保企业生产无污染或者达标排放,同时关停10余家粗放型选矿小企业。加快园区规划建设,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建设循环经济体系。”会东县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马忠告诉记者,近几年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园区发展模式基本确立,初步构建了“一园八区”布局,县域经济绿色特色发展之路日渐明晰。

“一园多区”促进优势集成,融合发展,按照正在修编的《会东县特色产业循环经济园区总体规划》,会东将形成“一园七区八组团”的产业布局,延伸铅锌、磷、铁、钛等金属采选冶炼加工产业和磷化工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高成长性产业,提高优势矿产资源生产能力和竞争力。预计2020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2025年达 300亿元,铁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实现各类主要伴生金属的产业化、规模化回收利用。目前已逐步形成以农业产业为主导、新兴产业为引领、传统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的产业体系。

经济发展,政府部门有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就是抓平台建设,抓服务保障。会东突出园区的承载与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投资、信息、建设、融资、服务、项目、流通园区“七大平台”建设。立足县级政务服务中心“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推行全程代办服务,上下联动用活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了“平台受理,在线办理、限时办结、依法监管、全程监察”的“一条龙”服务。2017年,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累计申报投资项目34个,通过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备案并赋码率为100%,涉及资金达19.66亿元。

在优化发展环境的工作中,县委县政府把服务企业与重大项目建设一并统筹,实行县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县领导定点联系企业,化解难题,做好生产要素保障,增强发展后劲。

风起扬帆正当时,“未来几年着力打造国家知名的清洁能源示范区,力争全县清洁能源总量增至1167万千瓦,将清洁能源打造成又一支柱产业。在整个产业上形成水电、矿冶互动融合,上、下游产品紧密结合的产业链,让实力会东守住绿水青山。”发展绿色经济,该县步履坚实。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