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四川南充经开化工园区某企业原材料储罐区发生燃爆,现场瞬间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事故导致危险化学品外泄,危及周边居民区及下游水源地,情况紧急请求支援……” 11月30日上午,随着警报声响起,全国首次部省(市)联合实战演练──“环境应急·2024”嘉陵江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正式拉开帷幕。
据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演练聚焦嘉陵江流域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开展极端情况下环境安全压力测试,为新形势下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提供了生动的实践参考。
首次举行部省(市)联合演练
高规格跨区域联合处置
据悉,嘉陵江作为长江上游流域面积最大的一级支流,流经陕、甘、川、渝4省(市),是四川、重庆10余座城市的重要饮用水源,是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四川地处嘉陵江中游,上连甘陕,下接重庆,是嘉陵江流域的核心连接点。水质安全高度敏感,长期面临输入性污染风险,威胁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和城区饮用水安全。
记者在现场获悉,此次演练是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后,生态环境部首次举行部省(市)联合演练。旨在为真实检验新时代川渝两地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阶段性成效。
本次演练主要呈现了“实”“用”“练”三大特点,真实还原了近年来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现场,再现了化学品储罐燃爆、涉重金属废液收集池破损、输油管线破裂、阀门管道损坏失灵等突发环境事件中的常见场景;模拟了污染物从下河、到跨界、再到影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全过程;穿插了信息报告、应急监测、跨部门跨区域联动等多个事件处置中的易错环节,具实反映了流域性突发环境事件演变过程,为风险管控与处置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全面使用了“一河(一园)一策一图”和各类环境应急新装备,演练充分应用了化工园区三级防控体系建设成果以及嘉陵江上的各类环境应急空间设施,使用了无人机、无人船等通用装备用于监测和处置,验证了消防部门消防车等专业装备应用于环境应急处置的可行性。此外,集中锻炼了参演人员的实战能力。据了解,本次演练共有1200余人参加,全部为地方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园区企业的真实在职人员。演练设置了先期处置、信息报告、会商研判等15个科目,全方位、系统性地锻炼了参演人员的应对处置能力。
上下游协同响应
共护嘉陵江水质安全
演练中还叠加突降大雨等极端情况,以及次生苯系物超标、重金属超标、石油类超标等多情景突发环境事件,威胁下游广安市等沿线多个饮用水水源地和川渝交界断面水质安全,更加注重跨省际、跨市间和上下游的协同响应、密切协作。
针对演练中多情景叠加的突发环境事件情况,南充市第一时间成立现场指挥部,并立即上报事故现场影像信息。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快速开展会商研判,并向生态环境部和省政府报告,组成工作组赶赴现场。生态环境部接到报告后,随即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
随着演练推进,嘉陵江南充、广安交界断面上游发现油污,南充市立即预警通报下游的广安市,四川省分别通报下游重庆市、合川区。重庆方面迅即响应,在川渝跨省断面开展联合应急监测和污染拦截处置,在沿江水源地及水厂开展水质监测等应急处置工作。
川渝两省(市)三市(区)各部门有序开展处置工作。生态环境部门开展事故点下游嘉陵江应急监测,精准研判污染态势;水利部门联调嘉陵江沿线13座梯级水电站,拦截控制污染物;住建部门全面优化沿线自来水厂应急处理工艺,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应急管理部门调集沿线消防力量,全力开展围油栏、吸油毡布设和混凝剂投加等工作;交通运输部门开展全线通航管制,保障处置人员安全;社会化救援队伍规范收集转运沿线污染物。
至此,污染扩散态势得到有效控制,成功避免了一次因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次生的跨省界突发环境事件,避免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
推动嘉陵江“一河一策一图”和“一园一策一图”衔接落地
应急处置期间,监测发现园区内河苯胺、重金属等污染物超标,巡河人员发现嘉陵江出现大量油污,急需开展园区溯源断源和江面油污控制。
“在园区溯源断源方面,环境应急专家根据南充经开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一园一策一图’,梳理分析污染来源。”南充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何财元介绍,本次演练结合园区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成果,分类制定溯源排查、源头控制措施,防止事故废水进入嘉陵江。
在江面油污控制方面,环境应急专家根据嘉陵江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结合事发点上下游闸坝、电站等环境应急空间与设施,分类制定拦截削污、水源地保护等措施,全力控制污染态势。
据悉,近年来,四川省、重庆市将重点河流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兜底性的重大举措,分别完成境内571条和375条河流(河段)“一河一策一图”编制工作,合力构建具有川渝辨识度的新时代环境应急体系,实现了突发环境事件连续下降及未发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双目标”。